文|35斗
雞肉是世界第一大肉類生產和消費產品,全球雞肉約70%來自白羽肉雞。雞肉是我國第二大肉類產品,我國雞肉產銷以白羽雞(約41%)和黃羽雞(約36%)為主,817肉雜雞位居第三(約14%)。
2021年以來,僅黃羽肉雞全部來源于國內自主培育;白羽肉雞種源則全部由國外引進;817肉雜雞則是以引進品種利用為主。
2021年12月3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了18個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包含3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打破了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靠進口的局面,中國肉雞產業進入一個新時代。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整理
大事紀丨2021肉雞種業故事

2021年是中國種業振興元年,政策利好不斷,種業振興行動成為三農時代強音,廣大種業從業者也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力爭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其中在肉雞種業領域的兩件大事:肉雞育種計劃和肉雞新種突破不得不重點提及。
《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和《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
《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年)》實施以來,我國肉雞新品種培育取得了顯著進展,有效支撐了肉雞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對加快畜牧業結構調整、滿足城鄉居民肉類消費和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適應我國肉雞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肉雞種業創新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在前期肉雞遺傳改良工作基礎上,制修訂本計劃。
4月28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提出力爭用15年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顯著提升種畜禽生產性能和品質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突破性品種,確保畜禽核心種源自主可控。
其中,《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指出,到2035年,培育肉雞新品種、配套系30個以上,其中白羽肉雞4~6個,實現零的突破,且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黃羽肉雞每種類型形成2~3個主導品種,每個主導品種市場占有率要達到5%以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企業和品種品牌。
首批3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
2021年12月3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了18個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包含3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分別為新廣農牧的“廣明2號”、圣農集團的“圣澤901”以及峪口禽業的“沃德188”,意味著打破了國外種源的壟斷。
2020年8月,圣農啟動建設祖代種雞生產基地,完工后其“圣澤901”祖代種雞年飼養規模可達18萬套,年生產父母代種雞750萬套,目前該項目已陸續建成投產。
未來五年計劃推廣“廣明2號”白羽肉雞新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10%;到2035年與其他國產品種一起,共同實現自主培育白羽肉雞新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的目標。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整理
前世今生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吃雞的我們心中不免有許多類似疑問:不同品種肉雞有何區別?種源來源有何差異?肉雞鏈條有哪些龍頭企業?……
肉雞PK——三大品種各具優勢
白羽肉雞: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白羽肉雞飼養國,也是肉雞消費大品類,通常在超市買的雞腿、雞胸大多是白羽肉雞,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吃到的雞塊、炸雞等,都是白羽肉雞。
截止到2021年,國內沒有自主育種的白羽肉雞品種。國際上形成了兩家家禽育種公司壟斷局面,占據了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一家是安偉捷,另一家是科寶,中國所有進口的白羽肉雞品種幾乎都來自這兩家公司。
黃羽肉雞:是我國的歷史悠久的本土肉雞品種,有時也被統稱為“土雞”。生長周期比較長,而且多以散養為主,雞肉品質和味道要更好一些,但料肉比方面較白羽雞無優勢,導致成本較高,售價也就更貴,因此大多走“高端”路線。
817雜交肉雞:是由白羽肉雞的父本與常規商品代蛋雞的母本雜交而成,簡稱為小肉雜。源于山東魯西地區,因其飼養周期相對較長,肉質口感好,符合中國人的飲食口味,諸如某些地方特色雞制品,如扒雞、烤雞、熏雞等均采用817雜交肉雞,因市場需求量大,加之環境適應能力強,抗病力較大型肉雞有較大提高。
肉雞種源——我們吃的肉雞從哪里來?
俗話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從血統來看一直以來我國白羽肉雞完全依賴進口,而黃羽肉雞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雞種,因在生長性能和產量等方面白羽肉雞完勝黃羽肉雞成為肉雞產業里的佼佼者。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整理
直到2021年,我國自主培育3個新種白羽肉雞打破了國際壟斷的潮流,但由于種苗的繁育需要育種場地搭建及擴繁、育雛等時間積累,因此近兩年,白羽肉雞仍主要依靠進口。
引種的白羽肉雞為啥不能留種繁殖?
我國市場上的白羽肉雞,主要是四系雜交而成,從核心群到商品群的繁育需要經歷5代,只有純系原種雞和曾祖代雞可以留種繁殖,否則會發生性能退化,而從國外引進的正是不能留種擴繁的祖代雞,也是國外肉雞育種的壟斷手段。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整理
當前,我國每年進口的祖代雞,在80萬~120萬套左右,每套的常規價格在300元左右,總金額約2.4~3.6億,也成為肉雞產業鏈中強大的吸金端。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整理
育種搖籃——國家核心育種場和良種擴繁推廣基地
引種巨資、經濟貿易關系、禽類傳染病等問題,使得我們必須攻克肉雞育種難題,但長期以來,育種一直面臨效率低且缺乏核心品種,育種素材創新不足,育種新技術應用程度低,育種設施落后等問題,也成為肉雞育種“卡脖子”的關鍵。
為更好地開展肉雞新品種(配套系)培育、品種選育、性能測定、良種擴繁推廣等工作,截至2021年,我國已遴選17個國家肉雞核心育種場和15個良種擴繁推廣基地,國家肉雞核心育種場所在企業供應的黃羽肉雞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
我國首批3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其中2個所在企業(見下表紅色框圈)歸屬于國家核心育種場和良種擴繁推廣基地,1個誕生于平谷國家現代農業(畜禽種業)產業園。
由此可見,科技的產出主要源于育種場和良種基地擁有豐富種質資源、較完善的研發技術以及生產性能測定體系等,使得其成為優質種源選育的搖籃。
《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預期遴選國家肉雞核心育種場數量達到25個,以及國家肉雞良種擴繁推廣基地達到25個,并率先達到農業農村部動物疫病凈化的相關要求,使得我國育種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整理
龍頭企業——貫穿上下游產業鏈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整理
根據肉雞擴繁系數,自上而下企業數量增加,其中上游繁育企業以國外企業為主,并形成穩定競爭格局;下游龍頭企業較多,規模企業逐漸從養殖、屠宰加工環節的競爭擴大到全產業鏈。
祖代雞企業:
目前,全球祖代雞產能每年約700萬套,從企業層面看,安偉捷(美國)、科寶(美國)、哈伯德(法國,2017年被美國安偉捷收購)三家育種巨頭產能分別為350萬套、280萬套和50萬套,瓜分全球 97%的市場份額。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整理
安偉捷在全球擁有150多個生產基地、25個孵化場和260套生產設備,在各大洲設有分支機構,產品在全球 85個國家和地區均有銷售,其產品在全球各地的市場占有率大部分在 50%以上。安偉捷的羅斯和愛拔益加兩個品牌的種雞市場份額分別為43%和9%。
科寶公司和哈伯德在美洲、歐洲、亞洲、非洲也布局有生產、銷售網點,在各地區的市場份額達20%~30%。
我國布局祖代雞產業企業較少,肉雞行業龍頭企業開始加速培養自有白羽肉雞祖代雞品種,其中包括圣農發展、益生股份,同時在2021年自主培育的新種中新廣農牧、峪口禽業也成為肉雞育種的佼佼者。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畜禽種業發展起步晚、基礎薄,短板突出。白羽肉雞三個新品種的培育都經歷了十年左右的持續攻關,但只要通過扎實努力,務求品種優勢盡快轉化為商品優勢、產業優勢,就能實現種業彎道超車。
父母代及商品代雞龍頭企業:
拋開祖代雞經營,我國肉雞企業構建了從父母代種雞、肉雞養殖、飼料、到肉雞屠宰加工的一體化產業鏈,并且在2021年全球頂尖肉雞生產商企業50強榜單中,共有10家中國企業入圍。
數據來源:國際畜牧網,35斗整理
在肉雞王國里形成了以圣農集團為代表的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圣農集團向上延伸至白羽肉雞的育種研發,向下延伸至雞肉產品深加工和各類配套產業,逐漸從養殖、屠宰加工環節的競爭擴大到全產業鏈競爭,農業向食品工業轉型,將品牌影響力延伸至終端消費領域。
公司擁有全球最完整配套白羽肉雞全產業鏈,涵蓋了飼料加工、原種培育、祖代與父母代種雞養殖、種蛋孵化、肉雞飼養、屠宰加工與銷售、熟食加工與銷售等多個環節,同時公司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白羽肉雞食品企業。
全產業鏈布局勢必增加行業競爭優勢,因此,在行業發展中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部分中小型企業及肉雞農村合作組織將被規模化企業取代或收購,不斷壯大行業領頭優勢。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整理
共話未來丨迎接消費需求,展望未來發展
我國雞肉消費占比低于全球水平,中國肉類消費結構與全球結構存在較大差異,雞肉短期需求具有季節性,但隨著新消費和新渠道的出現,長期需求潛力巨大,將驅動我國雞肉消費新增長。
從消費需求來看,雞肉三低一高(低脂肪、低能量、低膽固醇、高蛋白)的營養優勢能夠滿足我國居民對健康飲食的日益關注,從而推動雞肉消費量提升;同時,消費人群的年輕化可以保持雞肉消費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保持穩定。
從消費場景來看,連鎖餐飲是雞肉消費的大群體,尤其對白羽肉雞來講隨著餐飲及快餐的連鎖化,白羽肉雞憑借規模化的養殖和屠宰優勢,滿足餐飲連鎖化的供應鏈對上游食材的工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要求,持續推動雞肉需求增長。
從消費方式來看,隨著消費升級及消費理念的不斷轉變,冰鮮化占比逐步提升,以活禽交易為主的黃羽肉雞,正向冰鮮轉型中,多家黃羽雞養殖企業在積極布局冰鮮屠宰產能;以分割凍品銷售為主的白羽肉雞,少數企業也在布局冰鮮業務。同時,熟食化產品的多元化,也將驅動雞肉需求增長趨勢。
從消費價格來看,同等量的蛋白攝入量,雞肉價格要顯著低于豬肉、牛肉等價格,在人均消耗蛋白不變的前提下,蛋白質性價比是消費者選擇的依據之一,也成為雞肉競爭的優勢。
根據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4年,中國肉雞市場規模將達到3603.6億元。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種源成為關鍵。長期以來,國內白羽肉雞種源依賴國外進口,外企出口中國原種的數量隨意性大,雞苗價格一度由最初的每羽5美元上升到35美元。
2021年,我國成功培育3種白羽肉雞品種,成為解鎖“種源密碼”的重大突破,為畜禽良種自主育種樹立了榜樣。然而這只是肉雞育種萬里長征邁出第一步,與已有100多年經驗的國際白羽肉雞育種相比,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時間短,高生產性能遺傳素材積累基礎薄弱,分子育種等新技術應用不夠,種源性疫病凈化技術和檢測產品研發存在較大差距。
當前,我國白羽肉雞育種工作總體進入彎道追趕新起點:由引進吸收到自主選育新階段;由研學主導進入研企聯合新模式,因此在未來肉雞育種中依舊要借鑒日前成功經驗,依托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科研院所支撐形成強有力的三角協作機制,打好種業翻身仗,加速我國種業發展,實現“彎道超車”。
參考資料:
范勁松. 肉雞行業基礎分析框架
吳曼. 文杰:我國白羽肉雞育種進展
農業農村部. 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
段永利. 2021年“科技三會” 國家領導人說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