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海證
編輯|遠山
“民以食為天”,餐飲圈第三波資本潮一觸即發,而且來得要更加猛烈。
北京海證了解到,主流觀念將中國餐飲企業“資本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波是在2008年前后,2007年全聚德、味千(中國)上市,餐飲業迎來首次上市潮;
第二波是在2015年左右,2015年餐飲企業迎來新三板潮,2016年百盛中國美股上市,隨后周黑鴨、絕味集團緊跟其后,2017年餐飲投融資事件達到頂峰,2018年海底撈港股上市;
而第三波就是在2021年及以后,2021年下半年撈王、綠茶餐廳、老娘舅發布上市計劃,次年鄉村基、楊國福麻辣燙、和府撈面等品牌也加入了沖擊上市的陣營。
北京海證通過公開資料整理可知,目前共有9家餐飲企業正在IPO。
這組數據實在“詭異”:第一個十年(2000~2009年),我國餐飲企業上市總數量為8家,新增5家;第二個十年(2010~2019年),全部數量為15家,新增7家,每年按照個位數的速度在增長,但2021年以來僅不足一年的時間就有近10家餐飲企業沖刺IPO。對此,一位業內人士感慨,“大家交流時都有點看不懂。”
那餐飲企業突然密集沖刺IPO的原因究竟何在?是否上市后就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實現快速發展?
01餐飲圈密集沖刺IPO
2月22日,據港交所官網顯示,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楊國福麻辣燙”)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準備在香港上市,中信建投國際為獨家保薦人。若上市成功,有望成為“麻辣燙第一股”。
這消息宛如晴天霹靂,在不少人眼里,麻辣燙作為不起眼的街邊小吃,從“骨子”里透露出低端,更是貼著“臟亂差”的標簽。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楊國福麻辣燙背后有著近6000家餐廳。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麻辣燙旗下共有5578家餐廳,包含4家自營餐廳,5554家加盟餐廳和20家海外加盟餐廳。從這組數據不難看出,楊國福麻辣燙正是通過加盟模式日益壯大,這讓原本在哈爾濱靠擺地攤為生的楊國福夫婦僅靠收加盟費就能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
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楊國福麻辣燙的總收入分別為11.82億元、11.14億元和11.63億元;同期錄得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69億元和2.0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楊國福麻辣燙2021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利潤均已超2020年全年水平,但從收入來看,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再進一步細分,楊國福麻辣燙營收結構分為餐廳運營和零售業務兩大板塊,其中餐廳運營為最主要收入來源,由加盟餐廳、自營餐廳等組成,通過向加盟餐廳收取“加盟費及系統服務費”和“銷售貨品”款項來獲得收入。
2021年楊國福麻辣燙天貓官方旗艦店正式上線,作為行業首個在電商開店的連鎖品牌,代表著公司新的發展方向,也代表著整個行業的新趨勢,雖然2021年前三季度僅實現收入0.37億元,主要來自銷售麻辣燙自熱鍋、多人份自熱火鍋和火鍋湯底料等零售產品收入,但這無疑印證了楊國福麻辣燙背后所具備的強大供應鏈,是其破圈的最強“殺手锏”。
縱觀整個麻辣燙行業,楊國福麻辣燙無疑是佼佼者,穩居市場“王座”。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按截至2020年底的商品交易總額以及餐廳數量計算,楊國福麻辣燙在中國麻辣燙市場中均排名第一,商品交易總額49億元,市場份額4.3%。
唯一能與之媲美的是張亮麻辣燙,兩項指標僅次于楊國福麻辣燙,分別為46億元和4%。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或來自不同的發展模式,雖然兩者均主要依靠加盟實現擴張發展,但楊國福麻辣燙采取較重的供應鏈管理模式,而反觀張亮麻辣燙,則采取了較輕的以外采帶自產的模式。
未來隨著楊國福麻辣燙成功上市,借助資本力量大舉拓展門店數,勢必進一步拉開兩者的差距。
當然,火鍋賽道也是爭先恐后,激烈程度不亞于麻辣燙賽道。除2014年掛牌的呷哺呷哺和2018年登陸港交所的海底撈,其余火鍋企業對于“港股火鍋第三股”頭銜都是垂涎三尺。
繼粵式火鍋連鎖品牌撈王(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撈王”)在2021年9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后,主營中式海鮮火鍋的七欣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七欣天”)也于2022年1月沖刺港股IPO,兩者對于“港股火鍋第三股”的爭奪可謂火藥味十足。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按2020年自營餐廳的收入計算,在中國火鍋連鎖餐廳中七欣天位居第三,而撈王緊隨其后。此外,在中國海鮮餐廳中七欣天位居首位,市場份額1.2%;而在中國粵式火鍋市場中撈王則位居首位,市場份額1.7%。
不僅如此,七欣天和撈王業績表現也是旗鼓相當,但前者在盈利能力上更勝一籌。
據七欣天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營收12.85億元、14.26億元和14.8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81億元、1.72億元和2.59億元;據撈王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分別實現營收10.9億元、11.24億元和6.4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8億元、0.67億元和0.21億元。
同時,核心指標翻臺率也是重要評判標準。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20年七欣天和撈王的翻臺率分別為2.1次/天、2.5次/天,兩者差距不大,但與火鍋巨頭海底撈的3.5次/天相比,無疑相形見絀。
就在競爭難分高下的時刻,港交所披露的一則消息打破了僵局。
3月1日,據港交所披露,撈王此前在港交所提交的招股書已有6個月未更新,狀態變為“失效”。目前,相關申請資料已經不支持預覽或下載。
但據北京商報報道,撈王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目前撈王還未收到最新交表時間的相關消息,應該會二次交表。”
事實上,一家“撈王”坐下,會有無數的“撈王”站起來,火鍋賽道的競爭依舊激烈。
除此之外,餐飲圈其他細分行業“上市潮”也是一波接一波:前有米飯快餐賽道的三大代表品牌鄉村基快餐連鎖控股有限公司、安徽老鄉雞和老娘舅餐飲為沖刺“中式快餐第一股”時刻備戰,后有蜜雪冰城沖刺“新式茶飲第二股”、上海紫燕食品沖刺“佐餐鹵味第一股”等。
02“現金為王”的時代或已過去
北京海證了解到,餐飲企業管理者對資本主要持有三種態度:其一是在多個負面案例的催化下抗拒資本,認為資本是洪水猛獸;其二是考慮到企業賬面不缺錢,冷淡資本,認為利潤只會被資本無情瓜分;其三是擁抱資本,并通過資本助力實現規模擴張,筑起穩固的護城河。
當然,前兩者占絕大多數。
如今是什么因素導致餐飲老板態度驟變,由抗拒、冷淡資本快速過渡到擁抱資本?北京海證認為,在后疫情時代下,“現金為王”的時代或已過去,這是轉變的根源。
就拿楊國福麻辣燙來說,2018年楊國福對于上市給予了堅定的否認,認為“目前沒有考慮,做餐飲還是自己做一把手比較踏實。公司現金流一直很好,壓根不差錢。”并據AI財經社報道,之前有好幾家頭部機構想要投資,但都遭到楊國福麻辣燙拒絕。
此外,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也曾信誓旦旦地說“不缺錢,不考慮上市”。
但經歷了2年多的疫情,餐飲老板對資本有了新的認識,成為一個轉折點。畢竟疫情對于餐飲行業的打擊是無比沉重的,仍擁有充沛現金流的餐飲企業幾乎“絕跡”,此前口中的“壓根不差錢”、“不缺錢”的底氣被打磨得一干二凈。
正如經歷疫情后的賈國龍表示:“沒有疫情,我們覺得餐飲是個現金流行業,自己做生意、掙錢,然后再發展自己,沒問題。”但經過疫情的打擊,讓餐飲老板意識到自身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有更大規模的發展,還得依靠上市來借助資本的助力。
照目前形式來看,借助資本力量已成為新的趨勢。
當然,上市的原因還包括多個方面,是多方作用下的必然結果,其中就主要包含著政策利好、營商環境變好以及規模擴張需求。
對于國內餐飲企業來說,A股實行全面注冊制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風口,不再要求監管部門為企業背書,發行人的業績與價值、未來的發展前景由投資者自由判斷和選擇,這就為上市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正如連鎖產業專家、和弘咨詢總經理文志宏表示的那樣,“政策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將直接影響餐飲企業的資本化路徑。”
據各家餐飲企業招股說明書顯示,目前已不再滿足于現有規模,未來均計劃“大刀闊斧”的實現規模擴張:雖然楊國福麻辣燙門店數量已遠超其他品牌,但仍提出了到2025年開店萬家的計劃;七欣天計劃未來三年新增門店300家;鄉村基計劃未來兩年新開餐廳230家。此外,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也曾表示門店目標要破千家。
如此雄心勃勃的擴張規模必然需要資本的加持,而上市便是不二選擇。
對此,滬上阿姨戰略投資業務負責人葛賢通表示,“疫情確實讓不少餐飲企業開始反思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但從主觀上來講還是因為很多餐飲品牌本身經過多年的發展,業務發展達到了一定的體量,想要獲得進一步發展需要借助資本的力量。”
事實上,在高達數百起的融資事件中,餐飲老板的確也看到了資本所帶來的助推作用。據《2021中國餐飲品牌力白皮書》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餐飲行業的投融資事件高達177起,融資金額合計886億元。步入2021年,融資熱潮非但沒有平緩,反而更加強烈,僅前十個月,融資事件就多達210起,披露的融資額近70億元。
03“業績為王”的時代早已到來
要說什么最能抓住投資者的心,那莫過于亮眼的業績表現。
那么另一個問題來了,是否餐飲企業上市后就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實現快速發展?
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先從已上市公司進行剖析。
北京海證通過對中國餐飲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業績進行篩查,目前唯一一家市值超千億的餐飲巨頭百勝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百勝中國,9987.HK)調整后凈利潤同比下降15%至5.25億美元,由此引發包括高盛、大摩、富瑞在內的10家投行紛紛下調其目標價。
市值僅次于百勝中國的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海底撈,6862.HK)2021上半年凈利潤0.97億元,但仍未恢復疫情前的水平;同樣,市值位居第四的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九毛九,9922.HK)盡管2021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由虧損0.86億元轉為盈利1.86億元,但仍沒擺脫各大投行對其降低評級的“命運”。
反映在資本市場上,業績的下滑引發股價下跌。2021年百勝中國和海底撈分別下跌13.24%和70.5%,截至3月2日收盤,兩家分別報收400港元/股和17.84港元/股,總市值分別為1704億港元和994億港元,與最高峰時相比縮水604億港元和3786億港元。
再反觀正在沖刺IPO的這些餐飲企業,2021年前三季度,楊國福麻辣燙的總收入11.63億元,雖已超2020年全年收入水平,但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撈王2021年上半年凈利潤雖實現增長,但不足2020年全年的一半;照目前七欣天業績來看,雖然營收、利潤實現雙漲,但核心指標翻臺率僅為海底撈的60%。這些成績單能不能達到投資者預期的標準仍有待考量。
毫不夸張地說,“業績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要想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各家沖刺IPO的餐飲企業必須得拿得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否則上市也只可能是一種形式而已。
有人說,對于餐飲企業而言,重要的是活下去,而如何利用好資本,將是對餐飲行業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