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通社
近年來,“跨界”成為全球科技行業的代名詞,而“智能汽車”則是新的科技風向標。從2021年開始,手機企業掀起了一波“造車熱”,國內國外諸多手機制造商紛紛宣布進軍汽車領域,蘋果、索尼、小米、華為等都不想錯過這個“風口”。它們或是直接與汽車企業合作,或是為車企提供智能操作平臺,以此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汽車電子也被認為是繼智能手機之后科技領域的下一個重要戰場。
而就在手機企業大舉挺進汽車行業腹地時,原本處在這一領域的汽車制造商也沒閑著。一方面它們有著汽車制造銷售的經驗和資本,可以選擇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它們也開始“反其道而行”,制定自己的“手機汽車生態融合”戰略。
吉利率先吹響了進軍手機領域的號角。
2021年9月28日,由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宣布進軍手機領域。該項目總部落戶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定位為高端智能手機。
當時李書福解釋稱,“手機是快速迭代的隨身移動終端,是電子產品市場驗證及軟件創新的應用載體,既能讓用戶盡快分享創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轉移到汽車中應用,實現車機和手機軟件技術的緊密互動。”按照李書福的設想,手機可以與車聯網、衛星互聯網一起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多屏互動生活體驗。吉利已經擁有汽車和衛星產業的布局。就在官宣入局手機行業的前一天,吉利科技集團打造的全國首個商業化衛星工廠首星也宣布下線。如此看來,手機自然是李書福需要涉足的下一領域。
吉利表示將不會采用目前主流廠商的代工模式,而是完全的自主研發,其手機的研發中心已經落地上海。但不管是造車還是造手機都需要有技術和供應鏈的支持。公開資料顯示,擔任星紀時代董事兼總經理的王勇曾擔任過中興通訊副總裁和華碩電腦中國區副總經理,去年還創辦了上海芯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涉足人工智能應用軟件開發、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及服務等內容。而“吉利系”下的科技公司北億咖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也可以在芯片和軟件上給吉利提供技術基礎。
今年初,又有消息稱,吉利集團旗下手機公司正與手機廠商魅族接觸洽談收購事宜。吉利表示,星紀時代高端手機研發業務正在有序進展,希望打造開放融合的生態伙伴關系。對于吉利來說當務之急是招兵買賣。如果傳聞屬實,這項收購可以達成,魅族有著完整的手機團隊,有助于完善吉利的手機班底。
除了吉利之外,中國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也被傳出要進軍手機行業。
今年2月,有不少認證博主爆料稱,蔚來有意進軍手機行業。蔚來手機部門最近的動作很多,各種崗位都在招聘,工作地點是深圳前海卓越。消息人士透露,蔚來的手機業務確定要做,目前項目正處于最開始的調研階段。后來又稱,原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已經加盟蔚來。對此,蔚來汽車給出的官方回應:“目前沒有可供披露的信息,有進一步消息將和大家溝通。”
在國外,世界首富特斯拉CEO馬斯克也曾顯示出要造手機的“野心”。去年初,馬斯克表示要進軍手機行業。“自己造手機,以星鏈技術,我想以后手機或將直接實現衛星永久免費上網”。
不過對于“車企造手機”的這一話題也有一些車企老板持不同態度。
近日,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在接受采訪時談到,“目前奇瑞不會造手機,車企造手機可能是希望打造一個生態,通過手機擴大用戶規模,增強與用戶間的聯系。我沒有太多的研究,我們覺得汽車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蛋糕了。”同時,尹同躍也表示奇瑞和華為合作很多,已經在大量使用華為HI系統和很多傳感器技術。尹同躍稱和華為的合作非常好,并不覺得使核心被交出去了。
哪吒汽車創始人方運舟在談及“車企做手機”時則表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有句話叫外面的誘惑很大,但更多時候是個坑。你要問自己,為什么你去做能做成?你就做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讓別人去做。手機生態和汽車生態不一樣。買手機和買汽車時的消費習慣、心理活動是不一樣的,手機的用戶和汽車的用戶不一樣。造手機對于賣車有什么幫助呢?手機的高頻使用在車輛使用上體現不了。”
其實,“造手機熱”是比“造車熱”更早出現的科技行業現象。
曾幾何時,在空調、電視等領域賺到錢的企業想擴展業務,都往手機領域伸伸手。例如康佳、海爾、長虹、格力等,但不得不說這些從家電行業跨界做手機的企業,貌似都沒有拿出一款讓市場認可的手機產品。
如今,國內手機市場更是比較飽和了。與智能汽車滲透率逐年增加相反,智能手機市場卻呈現銷量下滑的趨勢。IDC數據顯示,2016至2021年間,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由4.67億臺下滑至3.0億臺。在此情況下進入手機這片“紅海”還能有前景嗎?格力手機早在2015年就已經亮相,在第一次上市中賣出了數萬臺。經過3年的升級格力手機2代在2018年推出,有報道稱,這次僅賣出1萬臺左右。2019年的第三代格力手機結果更加殘酷。
堅持跨界造手機的企業看重的絕不僅是手機。
還是從格力來說,董明珠最新發言表示:“要堅持做手機”。并相信只要堅持下去,最終就會取得成果。同時她也表明“做手機不是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做手機或是她擴大營收來源,擴充產品多元化的方式。
對于車企來說,造手機的意義或許還是在汽車上,甚至夸張的來說也是一種“自保”。
蘋果公司CEO庫克曾指出,汽車是移動設備的終極形態。智能汽車或將成為智能手機后的另一大智能終端。當蘋果等科技企業開始造車時,它們在軟件等技術上更具優勢。蔚來這類汽車制造商的長期勁敵不再只是寶馬等傳統車企,還包括蘋果、華為等。目前,汽車智能化功能的發揮,還需要與手機協同與互聯,但各智能汽車廠家的數據,并不希望流入外部的手機廠商,這或許是車企“造手機”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智能網聯時代,手機和汽車都能將成為進入生態鏈的入口和終端,為了避免自己主導的汽車環節易主,是不是掌握生態鏈上的多個環節才更保險。李書福就曾強調:“未來跨界打造用戶生態鏈,依法構建企業護城河已成大趨勢。”
其實,在科技行業“跨界”這件事不僅僅表現在汽車和手機上。此前,互聯網行業拓寬競爭邊界,電商做社交,團購做打車的例子并不少。在芯片行業也是一樣,作為芯片巨頭CPU、GPU、FPGA芯片統統都有布局才最好。
當手機企業進入汽車領域時,這場生態競爭之戰便已經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