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比亞迪是特例,國內車企“停燃”需慎重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比亞迪是特例,國內車企“停燃”需慎重

燃油車真的這么快就要謝幕了?

文|北京海證

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的話題市場討論已久,世界范圍內的車企巨頭們也紛紛排出停產燃油車的時間表,各大媒體機構對新能源車的關注以及報道也是一波一波的襲來,消費者的在購車的時候確實也開始轉向新能源車。但是當第一家車企真的站出來宣布停產燃油車的消息出來了,讓人聽了還是一震。這個事情不由得引發我們的興趣。

比亞迪4月3日宣布了停售燃油車的計劃,將致力于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也是全球第一家停售燃油車的車企,第一個敢站出來的一定是“勇士”,能做出這樣的決定,比亞迪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我們又翻看了一下其他車企新聞:(1)吉利汽車3月總體銷量數據增速放緩,燃油車3月銷量大幅下滑,純電動車3月銷量11900部,同比增538%。(2)近日特斯拉德州工廠投產,明年將出推數款新車,2021年特斯拉共生產交付了近100萬輛電動汽車,約占全球汽車總產量的1%。馬斯克豪言到2030年要占據汽車市場20%的份額。

給我們的感覺是新能源車的勢頭確實不錯。但這是否說明燃油車被取代已經到了關鍵時刻?比亞迪的行為是個案,還是會引發連鎖反應,短期會引發車企群體性行為嗎?燃油車真的這么快就要謝幕了?我們梳理一下:

01 “勇者”比亞迪打響第一槍 背后有多少謀劃?

在關注比亞迪宣布停產燃油車消息的同時,深入的了解了一下比亞迪情況,發現了幾個端倪:首先,企業經營不是游戲,比亞迪顯然有備而來。去年6月曾有一份“內部紀要”就現身網絡,一度引發網上熱議“比亞迪將停產燃油”,當時比亞迪很快辟謠。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發公告宣布了,從現在結果來看,比亞迪去年的決心就已經非常堅決了。對于“停燃”決定,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對公司影響層面很小。翻看比亞迪的發展過程,其實比亞迪在2003收購秦川汽車決定造車時,其走的路子就有點怪異,除了研發燃油車,同步還啟動研究插電式混動系統。并且在第二年,比亞迪的首款電動概念車ET就亮相北京車展。但算起來,比亞迪已經準備了將近20年。我們更傾向認為比亞迪此次“停燃”屬于經營戰略的調整,這是在All In新能源汽車。

其次,燃油車之于比亞迪已經不重要了。2021年報顯示,比亞迪一同賣掉了73萬輛車,同比增75.4%,其中新能源車銷量為59.4萬輛,占比高達81%。在今年1-2月,比亞迪銷售的新能源車18145輛,占總銷量比重激增到了97.29%。3月份,比亞迪銷售104338輛汽車,同比增160.9%,重點來了,燃油汽車銷售數量為0。與此同時,有報道指出,比亞迪累積未交付訂單量已達到40萬,且仍在逐月增長。網絡投訴平臺上,用戶的投訴內容為提不到車。如此看來,全力保證新能源車才是當前最重要的事,“停燃”是必然選項。

第三,新能源車是比亞迪的“主場”。再進一步,比亞迪“停燃”的底氣何來?從萬科郁亮2022年總結發言中或可聽出點玄機,王傳福告訴他,除了輪胎和玻璃,其他的比亞迪都自己生產。在經過十幾年的全產業鏈研發積累,有比亞迪微電子,比亞迪不會受到“汽車芯片危機”的干擾,再加上DMI,刀片電池、e平臺3.0等等核心技術正是比亞迪“停燃”的底牌。沒有國外技術“卡脖子”,主動權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由得想起華為有硬扛某國的勇氣,也正是因為自己足夠強大。

第四,比亞迪選擇這個時候宣布“停燃”,是不是營銷策略我們不做猜測。但是不得不承認比亞迪發布聲明的時機把握的很巧妙,確實起到了不錯的效果,比亞迪燃油車在3月份已經停產,而整個3月份比亞迪未進行任何聲明,也沒有相關文件流出。直到4月3日才公布,這時3月各項數據都已經公布,媒體一定會想辦法挖掘時間背后的原因,有了這些數據,對比亞迪自身的優勢是又一次彰顯, 同時當前大背景是國際油價上漲,這個時候宣布,又會成功收割一大波的關注度。

此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比亞迪2021年凈利潤和毛利率都低于同行,屬于比較尷尬的增收不增利。也有媒體上說比亞迪“停燃”是壯士斷腕,這未免有點替人擔憂。“停燃”更像是在為自己減負。

02 國內外車企“停燃”有分歧

在對于“停燃”這件事上,我們國內車企的態度和國際車企巨頭的態度還是不一樣的。

國內除比亞迪之外,長安汽車和北汽集團均表示,在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車,不排除未來更多的車企表態。分析人士指出,國內車企對新能源車態度積極,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燃油車領域很多車企都是跟著國外技術跑,始終處于被動的局面。而新能源車或可以幫助國內部分車企實現“彎道超車”,有望掌握下一輪汽車產業的主動權。

相對于國內車企的積極,傳統的大型車對短期“停燃”的態度就謹慎多了,依據公開的規劃,奔馳承諾2030年“停燃”,本田的目標是是在2040年,寶馬在歐盟的目標是2030年,大眾在歐洲市場是的預定期限是2035年。而在去年11月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大眾、豐田、寶馬、日產等一眾傳統車企拒絕簽署“停燃”承諾。國際汽車巨頭們當然不會輕易放棄其明顯處于優勢的地位。

有機構用新能源車對標智能手機的發展過程,智能手機銷量經歷了“起步期-高速增長期-穩定期”。當前新能源車處于放量起步期,這樣來看,對新能源車短期不宜過于樂觀。

公安部統計的汽車保有量數據顯示,截止到3月底全國汽車保有量為3.07億輛,而新能源車僅有891.5萬輛。專家預測,2030年左右新能源車銷量才會與燃油車基本持平。不爭的事實,當前燃油車仍然是汽車市場的王者,仍是主流。

對于國內車企趕超過國際巨頭的過程,很容易想起國內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從1G空白,2G跟隨到3G突破,4G并跑,最后在5G才實現真正的領先。汽車工業的的復雜性之高,沒有多年的積累和技術的突破,想要超越是無法實現的。國內新能源車能否實現“彎道超車”未來依舊面臨巨大的挑戰。

03 新能源車與燃油車的攻與守

當前汽車行業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意味著新能源車的每一次前進都必須有燃油車讓出空間。有專業人士表示,燃油車至少還有20-30年的光景,不會馬上倒計時,切換是緩慢的過程。

對比一下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的優勢,前者因為處于快速發展期,更多優勢在于產業影響和快速增長等長期沖擊方面;后者因為產業已經成熟、穩定,在用戶體驗、服務方面表現得較為明顯。

新能源車對傳統車企的沖擊是長期的。首先,從零件數量來說,新能源車的零件數量僅僅有傳統燃油車的20%;傳統燃油車發動機技術以及供應鏈整合優勢不復存在,新能源車做好做好電池、電機、電控等零部件即可抓住核心價值,傳統燃油車的整車環節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這是革零件供應商的命,改變產業生態。

其次,從市場接受度來看,新能源車市場認可度在提升。乘聯會數據顯示,3月數據顯示,汽車銷量同比下降10.5%,而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大漲122.4%,顯然燃油車銷售拖了后腿;3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28.2%,較2021年3月10.6%的滲透率提升17.6個百分點。盡管滲透率不是普及率,但這個增長率還是蠻具說服力的。

燃油車的用戶體驗和服務優勢是明顯的。首先,作為消費來說,價格肯定是一個重要的關注因素。隨著國家補貼政策的退坡,新能源車的價格優勢逐漸被削弱;另外燃油車價格上漲,新能源車的價格一樣在上漲,4月份已經有蔚來、特斯拉、極狐汽車、奇瑞新能源及極氪汽車5家企業陸續上調旗下新能源汽車價格,漲幅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還有新能源車的保值功能不如燃油車,同樣跑幾年的車,兩種二手車的價格降幅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另外,燃油車在出了事故在保險理賠問題上目前也是強于新能源車的。

其次,用戶體驗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目前新能源車部分技術仍然不成熟,比如續航里程短,在北京開車出趟遠門,路上得找有充電樁的路線走,不如燃油車各地密集分布的加油站合適。另外充電樁的數量,充電時長等問題也被消費者詬病。冬天電池里程衰減過快,有用戶說去遠一點的地方,開空調都得省著用。維護保養費用較高,售后服務也不如燃油車做的好。

車企有自身的發展訴求,謀求更快更好的發展;而消費者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能夠滿足需要才是好的產品。這些最終都會體現在變化的數據上,最終作用在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的動態平衡上。

04 何時“停燃” 自身實力是關鍵,做好未來布局

比亞迪“停燃”在國內外引發巨大的熱議,但是一般的汽車卻無法實現如此快的“華麗轉身”。原因在于比亞迪獨特的產品制造體系,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優勢,我們在上面也看到其在新能源車方面漂亮的數據,停售燃油車對他來說不是什么難事。而一般的車企是無法做到的,尤其像長城汽車去年兩款新能源車還出現停產的情況出現,不能過于樂觀。比亞迪只能作為特例來看。

是否“停燃”,對于國內大部分車企來說,如何提升自身實力才更務實一些。數據顯示,2009-2020年,國內自主品牌的銷量實現年均5%的復合增長率,銷量從452萬增長至774萬,但是市場份額從44%下降至38%,被合資品牌切去了不小的一塊,形勢難言樂觀。部分車企甚至還在面臨生存的問題,解決“活下去”才是當下首要問題。生產燃油車仍然是大多數車企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選擇,貿然“停燃”顯然不是最好選項。

如何針對自身的情況做好未來布局是車企發展的關鍵。比亞迪“停燃”對于電動化滯后的汽車無疑是一個壞消息,但是也起到了讓他們警醒的作用,在未來布局上必將會有所改變,變則通,通則久;對于吉利這樣實力強大車企來說,則是提供了一個參照,算的上是一個件好事。未來在新能源車這個賽道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打價格戰的時間或提前到來,只有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到時候才能有更大回旋空間。

寫到最后,小結一下。比亞迪”停燃”盡管只是一個特例,也是一個樣本,因其自身優勢才擁有更大得自主性操作空間。當然比亞迪未來有可能面臨更大壓力也未可知,王傳福在2021年報業績說明會上說,比亞迪今年保底銷量目標位120萬輛,供應鏈向好將沖擊200萬輛。參考特斯拉在2021年交付數據是接近100萬輛,比亞迪的雄心值得敬佩,但和去年73萬量數據來比較,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停燃”對國內車企而言,目前還有時間,是量力而行的事情。國際車企巨頭表現得都很淡定,加之汽車工業的復雜程度和技術儲備要求極高,國內車企也需看清自己的段位,一定要慎重決策。逐步布局新能源車,水到渠成,“兩條腿”走路的做法更符合當前情況。

當前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車,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新能源車的發展速度或超預期。我們也應清醒,新能源車當前的市場總體規模仍然較小,賽道火爆未來或將有更多“勢力”加入,勢必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如果沒做好充分準備,或將淪為炮灰。我們樂于看到能有更多的國內自己品牌成功站上國際舞臺。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比亞迪是特例,國內車企“停燃”需慎重

燃油車真的這么快就要謝幕了?

文|北京海證

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的話題市場討論已久,世界范圍內的車企巨頭們也紛紛排出停產燃油車的時間表,各大媒體機構對新能源車的關注以及報道也是一波一波的襲來,消費者的在購車的時候確實也開始轉向新能源車。但是當第一家車企真的站出來宣布停產燃油車的消息出來了,讓人聽了還是一震。這個事情不由得引發我們的興趣。

比亞迪4月3日宣布了停售燃油車的計劃,將致力于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也是全球第一家停售燃油車的車企,第一個敢站出來的一定是“勇士”,能做出這樣的決定,比亞迪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我們又翻看了一下其他車企新聞:(1)吉利汽車3月總體銷量數據增速放緩,燃油車3月銷量大幅下滑,純電動車3月銷量11900部,同比增538%。(2)近日特斯拉德州工廠投產,明年將出推數款新車,2021年特斯拉共生產交付了近100萬輛電動汽車,約占全球汽車總產量的1%。馬斯克豪言到2030年要占據汽車市場20%的份額。

給我們的感覺是新能源車的勢頭確實不錯。但這是否說明燃油車被取代已經到了關鍵時刻?比亞迪的行為是個案,還是會引發連鎖反應,短期會引發車企群體性行為嗎?燃油車真的這么快就要謝幕了?我們梳理一下:

01 “勇者”比亞迪打響第一槍 背后有多少謀劃?

在關注比亞迪宣布停產燃油車消息的同時,深入的了解了一下比亞迪情況,發現了幾個端倪:首先,企業經營不是游戲,比亞迪顯然有備而來。去年6月曾有一份“內部紀要”就現身網絡,一度引發網上熱議“比亞迪將停產燃油”,當時比亞迪很快辟謠。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發公告宣布了,從現在結果來看,比亞迪去年的決心就已經非常堅決了。對于“停燃”決定,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對公司影響層面很小。翻看比亞迪的發展過程,其實比亞迪在2003收購秦川汽車決定造車時,其走的路子就有點怪異,除了研發燃油車,同步還啟動研究插電式混動系統。并且在第二年,比亞迪的首款電動概念車ET就亮相北京車展。但算起來,比亞迪已經準備了將近20年。我們更傾向認為比亞迪此次“停燃”屬于經營戰略的調整,這是在All In新能源汽車。

其次,燃油車之于比亞迪已經不重要了。2021年報顯示,比亞迪一同賣掉了73萬輛車,同比增75.4%,其中新能源車銷量為59.4萬輛,占比高達81%。在今年1-2月,比亞迪銷售的新能源車18145輛,占總銷量比重激增到了97.29%。3月份,比亞迪銷售104338輛汽車,同比增160.9%,重點來了,燃油汽車銷售數量為0。與此同時,有報道指出,比亞迪累積未交付訂單量已達到40萬,且仍在逐月增長。網絡投訴平臺上,用戶的投訴內容為提不到車。如此看來,全力保證新能源車才是當前最重要的事,“停燃”是必然選項。

第三,新能源車是比亞迪的“主場”。再進一步,比亞迪“停燃”的底氣何來?從萬科郁亮2022年總結發言中或可聽出點玄機,王傳福告訴他,除了輪胎和玻璃,其他的比亞迪都自己生產。在經過十幾年的全產業鏈研發積累,有比亞迪微電子,比亞迪不會受到“汽車芯片危機”的干擾,再加上DMI,刀片電池、e平臺3.0等等核心技術正是比亞迪“停燃”的底牌。沒有國外技術“卡脖子”,主動權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由得想起華為有硬扛某國的勇氣,也正是因為自己足夠強大。

第四,比亞迪選擇這個時候宣布“停燃”,是不是營銷策略我們不做猜測。但是不得不承認比亞迪發布聲明的時機把握的很巧妙,確實起到了不錯的效果,比亞迪燃油車在3月份已經停產,而整個3月份比亞迪未進行任何聲明,也沒有相關文件流出。直到4月3日才公布,這時3月各項數據都已經公布,媒體一定會想辦法挖掘時間背后的原因,有了這些數據,對比亞迪自身的優勢是又一次彰顯, 同時當前大背景是國際油價上漲,這個時候宣布,又會成功收割一大波的關注度。

此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比亞迪2021年凈利潤和毛利率都低于同行,屬于比較尷尬的增收不增利。也有媒體上說比亞迪“停燃”是壯士斷腕,這未免有點替人擔憂。“停燃”更像是在為自己減負。

02 國內外車企“停燃”有分歧

在對于“停燃”這件事上,我們國內車企的態度和國際車企巨頭的態度還是不一樣的。

國內除比亞迪之外,長安汽車和北汽集團均表示,在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車,不排除未來更多的車企表態。分析人士指出,國內車企對新能源車態度積極,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燃油車領域很多車企都是跟著國外技術跑,始終處于被動的局面。而新能源車或可以幫助國內部分車企實現“彎道超車”,有望掌握下一輪汽車產業的主動權。

相對于國內車企的積極,傳統的大型車對短期“停燃”的態度就謹慎多了,依據公開的規劃,奔馳承諾2030年“停燃”,本田的目標是是在2040年,寶馬在歐盟的目標是2030年,大眾在歐洲市場是的預定期限是2035年。而在去年11月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大眾、豐田、寶馬、日產等一眾傳統車企拒絕簽署“停燃”承諾。國際汽車巨頭們當然不會輕易放棄其明顯處于優勢的地位。

有機構用新能源車對標智能手機的發展過程,智能手機銷量經歷了“起步期-高速增長期-穩定期”。當前新能源車處于放量起步期,這樣來看,對新能源車短期不宜過于樂觀。

公安部統計的汽車保有量數據顯示,截止到3月底全國汽車保有量為3.07億輛,而新能源車僅有891.5萬輛。專家預測,2030年左右新能源車銷量才會與燃油車基本持平。不爭的事實,當前燃油車仍然是汽車市場的王者,仍是主流。

對于國內車企趕超過國際巨頭的過程,很容易想起國內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從1G空白,2G跟隨到3G突破,4G并跑,最后在5G才實現真正的領先。汽車工業的的復雜性之高,沒有多年的積累和技術的突破,想要超越是無法實現的。國內新能源車能否實現“彎道超車”未來依舊面臨巨大的挑戰。

03 新能源車與燃油車的攻與守

當前汽車行業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意味著新能源車的每一次前進都必須有燃油車讓出空間。有專業人士表示,燃油車至少還有20-30年的光景,不會馬上倒計時,切換是緩慢的過程。

對比一下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的優勢,前者因為處于快速發展期,更多優勢在于產業影響和快速增長等長期沖擊方面;后者因為產業已經成熟、穩定,在用戶體驗、服務方面表現得較為明顯。

新能源車對傳統車企的沖擊是長期的。首先,從零件數量來說,新能源車的零件數量僅僅有傳統燃油車的20%;傳統燃油車發動機技術以及供應鏈整合優勢不復存在,新能源車做好做好電池、電機、電控等零部件即可抓住核心價值,傳統燃油車的整車環節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這是革零件供應商的命,改變產業生態。

其次,從市場接受度來看,新能源車市場認可度在提升。乘聯會數據顯示,3月數據顯示,汽車銷量同比下降10.5%,而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大漲122.4%,顯然燃油車銷售拖了后腿;3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28.2%,較2021年3月10.6%的滲透率提升17.6個百分點。盡管滲透率不是普及率,但這個增長率還是蠻具說服力的。

燃油車的用戶體驗和服務優勢是明顯的。首先,作為消費來說,價格肯定是一個重要的關注因素。隨著國家補貼政策的退坡,新能源車的價格優勢逐漸被削弱;另外燃油車價格上漲,新能源車的價格一樣在上漲,4月份已經有蔚來、特斯拉、極狐汽車、奇瑞新能源及極氪汽車5家企業陸續上調旗下新能源汽車價格,漲幅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還有新能源車的保值功能不如燃油車,同樣跑幾年的車,兩種二手車的價格降幅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另外,燃油車在出了事故在保險理賠問題上目前也是強于新能源車的。

其次,用戶體驗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目前新能源車部分技術仍然不成熟,比如續航里程短,在北京開車出趟遠門,路上得找有充電樁的路線走,不如燃油車各地密集分布的加油站合適。另外充電樁的數量,充電時長等問題也被消費者詬病。冬天電池里程衰減過快,有用戶說去遠一點的地方,開空調都得省著用。維護保養費用較高,售后服務也不如燃油車做的好。

車企有自身的發展訴求,謀求更快更好的發展;而消費者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能夠滿足需要才是好的產品。這些最終都會體現在變化的數據上,最終作用在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的動態平衡上。

04 何時“停燃” 自身實力是關鍵,做好未來布局

比亞迪“停燃”在國內外引發巨大的熱議,但是一般的汽車卻無法實現如此快的“華麗轉身”。原因在于比亞迪獨特的產品制造體系,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優勢,我們在上面也看到其在新能源車方面漂亮的數據,停售燃油車對他來說不是什么難事。而一般的車企是無法做到的,尤其像長城汽車去年兩款新能源車還出現停產的情況出現,不能過于樂觀。比亞迪只能作為特例來看。

是否“停燃”,對于國內大部分車企來說,如何提升自身實力才更務實一些。數據顯示,2009-2020年,國內自主品牌的銷量實現年均5%的復合增長率,銷量從452萬增長至774萬,但是市場份額從44%下降至38%,被合資品牌切去了不小的一塊,形勢難言樂觀。部分車企甚至還在面臨生存的問題,解決“活下去”才是當下首要問題。生產燃油車仍然是大多數車企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選擇,貿然“停燃”顯然不是最好選項。

如何針對自身的情況做好未來布局是車企發展的關鍵。比亞迪“停燃”對于電動化滯后的汽車無疑是一個壞消息,但是也起到了讓他們警醒的作用,在未來布局上必將會有所改變,變則通,通則久;對于吉利這樣實力強大車企來說,則是提供了一個參照,算的上是一個件好事。未來在新能源車這個賽道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打價格戰的時間或提前到來,只有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到時候才能有更大回旋空間。

寫到最后,小結一下。比亞迪”停燃”盡管只是一個特例,也是一個樣本,因其自身優勢才擁有更大得自主性操作空間。當然比亞迪未來有可能面臨更大壓力也未可知,王傳福在2021年報業績說明會上說,比亞迪今年保底銷量目標位120萬輛,供應鏈向好將沖擊200萬輛。參考特斯拉在2021年交付數據是接近100萬輛,比亞迪的雄心值得敬佩,但和去年73萬量數據來比較,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停燃”對國內車企而言,目前還有時間,是量力而行的事情。國際車企巨頭表現得都很淡定,加之汽車工業的復雜程度和技術儲備要求極高,國內車企也需看清自己的段位,一定要慎重決策。逐步布局新能源車,水到渠成,“兩條腿”走路的做法更符合當前情況。

當前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車,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新能源車的發展速度或超預期。我們也應清醒,新能源車當前的市場總體規模仍然較小,賽道火爆未來或將有更多“勢力”加入,勢必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如果沒做好充分準備,或將淪為炮灰。我們樂于看到能有更多的國內自己品牌成功站上國際舞臺。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天台县| 右玉县| 津南区| 忻州市| 兴山县| 灵宝市| 门头沟区| 临沭县| 南川市| 扎鲁特旗| 来安县| 乳山市| 左贡县| 米脂县| 大埔区| 淄博市| 石门县| 宁明县| 凭祥市| 广丰县| 武宁县| 会泽县| 乐东| 浙江省| 苏尼特右旗| 体育| 隆子县| 大足县| 牙克石市| 吐鲁番市| 思南县| 萍乡市| 丰台区| 长顺县| 菏泽市| 万宁市| 碌曲县| 深州市| 华坪县| 连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