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創業最前線 藍齊
前不久,羅永浩在一次活動中公開吐槽:“蘋果發布了iphone X之后,中國很多手機廠商開始去‘抄’丑陋的‘大劉海’,非常丑、丑出翔,他們去抄的時候,沒有考慮有沒有用、好不好看的問題……”
言下之意,“蘋果iphone X的設計不好看”。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是丑?什么是美?
1、關于美與丑
“美和丑都有時代屬性。比如,二十年前曾經火爆的女裝品牌阿依蓮。當年火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所有學生時代女生的衣櫥必備款,更是偶像劇里女主的‘標配’。現在回過頭看,確實‘又土又丑’,但當時真的是流行時尚。”乖乖女吳靜坦言,自己也曾是阿依蓮的忠實粉絲。
“看不懂媽媽們的審美,明明丑到爆的紗巾,為什么每次出門都要戴?但凡拍照都要拿出來凹造型?”二次元的00后心怡對著媽媽吐槽。
如果說對日常消費品的吐槽具有時代特征,那么對于B端產品的吐槽則更多聚焦在功能層面,其次才是審美。
“用過最難用的、最丑的產品是某辦公系統,”從事行政工作十余年的余女士說道:“從我入公司起用的就是這款系統,字體非常小,看起來很費勁,有時候請假、報銷要特別特別小心,因為不能撤回,典型的IT時代的產品。界面只有灰、藍、白,所有的框框不是長方形就是正方形,感覺十幾年基本沒變過。”
“這其實和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階段有關”,資深設計師小元表示,“國內互聯網起步的頭幾年的設計相對粗糙,比如門戶網站,就是導航條+圖片+文字;早期的郵箱產品設計也極其簡單。但隨著互聯網的持續發展,人們從文本時代進入讀圖時代再到視頻為主的時代,行業對設計的要求也在持續優化。沒有設計感、不具有視覺沖擊的作品注定無法吸引用戶,更別說打動他們了。”
在他看來,“尤其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一些面向C端的App只要上線就行,至于設計感不存在的,以至于打開同類型的應用,只要換個顏色、換個logo,基本上就是另一個同類產品了。”
“B端產品在設計上花的心思就更少了。在人們的印象中,B端產品像報銷、辦公軟件等,本身應用于辦公場景,與生俱來需要嚴肅、正經,”小元表示,“實用是B端產品的要素,加上花里胡哨的東西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專業。只關注實用價值忽視設計,正是B端產品二十年如一日的重要原因。”
2、從產業底端“躥”出來
但在不知不覺中,設計,這個曾經處于產業底端和產品輔助線的環節,正被品牌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成為品牌戰爭內卷的重要領域。
不同于上世紀80年代“牛仔褲花襯衫”新興人類走上街頭時,被身著黑灰藍的主流人群大呼“看不懂”,現在“顏值即正義”正在被廣泛接受,甚至不少人將顏值作為購買決策依據之一。
是人們變膚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從步入工業化社以來,有設計感的事物就不斷地征服著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系統。如今的設計在生活中的不斷滲透,更多地激發著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同時,在消費升級趨勢的帶動下,實用成為基本需求,設計感則是更高階的審美需求。
種種跡象表示,設計正在成為品牌新的生產力。無論是C端消費者,還是工作場景下對于各類辦公硬件、軟件甚至周邊環境的設計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決策。
從歐睿國際發布的《2022全球十大消費者趨勢》中可以看出些許趨勢來。這份報告對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進行了調研,詳細解讀了消費者的行為。報告指出,包容多元化愛好、接納和愛護自己成為了新一代的消費態度,消費者更加追求可以引起情緒共鳴或者滿足精神需求的產品。
如何讓消費者與品牌產生情緒共鳴?
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年輕人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力軍,驅動著消費需求的更迭。名創優品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執行官葉國富認為,被興趣支配是這屆年輕人最大的特征,在能滿足實用價值的基礎上,消費者還追求產品的社交、悅己、情感個性、文化屬性等附加價值,以興趣消費為特征的第三次消費浪潮已來,年輕人開始愿意為情感價值買單。
名創優品以“好看、好玩、好用”的產品,吸引年輕人與品牌雙向奔赴,而這與設計力密不可分。據了解,在孵化原創設計產品方面,名創優品擁有一個包括124位設計師組成的內部團隊,并搭建了37位來自9個國家的國際知名獨立設計師、專業設計工作室及設計學院。
近年來,公路商店打造的特殊立吞式酒便利社區,即是利用自身構建的酒品供應鏈和品牌文化優勢,創造一種與街區場景相融合的夜生活場景。其對設計的理解更聚焦于價值觀的傳達:“設計本身只是藝術性表達的一種形式,平面設計、產品設計、UI設計都專攻不同領域,但核心都是除去文字,我們還能通過什么表達品牌的價值觀。”
再來看B端產品在設計層面的情況。在固有印象中,B端產品更多是諸如服務器、工裝空調等硬件產品以及分析軟件、辦公系統等軟件產品。在外觀上,硬件產品的特征基本上是“方方正正的大家伙”,軟件產品則是“好用就行”。
企業學習平臺 UMU 創始人李東朔認為,好的產品設計不僅可以讓用戶有良好的使用體驗,更傳遞了產品設計者的態度:認真做產品、打磨好設計,尊重每一位使用者的體驗與感受。這也意味著,設計成為企業服務廠商與企業之間溝通的一種“語言”,而且這種“語言”是無國界的。李東朔透露,UMU 的用戶分布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對 UMU 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體驗經濟時代,人們對于產品的使用感受要求越來越高。舉個例子,當你打開一款App,頁面如果無法吸引你的興趣,你可能就沒有使用它的興趣了。反之,如果這款產品的功能本身很優秀,再加上有科技感、溫度感、國際化的設計,交互又很好,無論是學習還是辦公都將是一種很好的體驗。”
3、設計成為新型生產力
當前,設計的重要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品牌看到,并將之置于和創新力、產品力一樣重要的位置。
早在2018年,雷軍作為兩會代表即提出“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的建言。他認為,實現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產品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產品設計也同樣重要,“質量是制造的硬實力,設計就是制造的軟實力,兩者缺一不可”。
在他看來,目前(指2018年)中國設計業整體水平距離世界設計業先進國家還有較大差距。與制造業升級迫切的需求相比,設計產業的基礎相對薄弱,相關設計從業者人數不足,尤其在頂尖人才方面還很稀缺。
“要培養一個高水平的設計師非常不容易。”同樣重視設計的還有 UMU,李東朔一直在親自抓設計工作,“設計師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職業。為了提升 UMU 的設計水平,每年我們設計師團隊都要大量學習,了解國際最先進的設計趨勢。同時,審美是一件有門檻的事情,我們在尋找真正的‘藝術家’,對美有追求的人。”用他的話說,要不斷“洗眼睛”,才能讓 UMU 的設計水平處于國際領先的行列。
國產運動品牌安踏,近年來將科技力和產品力作為兩大核心。面對“顏值即正義”的一代,安踏在設計上掌握了兩大年輕吸引力密碼:一是中國審美,二是年輕態度的表達。其能在2022年冬奧會上的大放異采,與深厚的積淀不無關系。
設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是設計成為新型生產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歷經多年不斷孵化,名創優品研發的水立方系列水杯、便攜頸枕、U型風扇、劍玉中性筆等十幾款原創設計產品,陸續斬獲國際知名的德國iF設計獎、紅點獎、A' Design Award等國際設計大獎,在贏得設計界榮譽的同時,也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4、結語
美國學者托馬斯·科洛波洛斯在《圈層效應》一書中曾這樣寫道:“面對群體的強勢崛起,只有理解消費主力的商業邏輯,懂得如何靠攏這一代年輕人,未來的商業才能成功。”
當前,隨著95后、00后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無論是包裝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還是空間設計等的要求都呈現出不降反升的趨勢。因此,如何抓住這部分人不斷升級的審美需求,就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