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來自海外的需求已處于收縮狀態。我國制造業出口金額在我國貨物出口金額中的占比在93.5%左右,在全球制造業出口金額中的占比達20%。
今年以來,我國出口增速出現放緩,4月當月出口金額同比增速降至3.9%。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價格因素,如果從數量來看,同比已經負增長。
海關總署在5月25日發布的制造業出口數量指數同比下降了6.4%,這已經是今年第二次同比下降,與此同時,制造業出口價格指數同比上升9%。
從出口訂單來看,制造業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已經連續12個月處于50%的榮枯線下,4月份降至41.6%。
其他經濟體的生產持續恢復,獲得的新訂單也在增長。歐元區17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和歐盟27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已連續5個季度超過80%,并且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當。美國的制造業產能利用率也在持續上升,目前已經超過79%,不僅超過疫情前的水平,還創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新高。韓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指數自2021年11月以來持續處于100以上,持續的時間長度和絕對值水平都是2014年8月以來所未有的。
從全球來看,制造業PMI新訂單仍處于擴張區間。截至4月份,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新訂單指數連續22個月大于50%,持續位于擴張區間。美國和澳大利亞4月份PMI新訂單指數分別錄得53.5%、64.8%。
制造業利潤持續負增長可能會拖累制造業投資。企業擴大投資是以一定利潤為基礎的,資金進入一個行業也需要參考預期利潤,從歷史數據來看,制造業的利潤與投資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2016年以來,制造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與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速之間的相關系數超過0.77。
今年以來,制造業利潤總額持續負增長,到4月份,累計同比降幅進一步擴大至8.3%。
制造業在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中的占比也在今年4月份降至74.56%,比上年同期下降逾10個百分點。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漲、上下游價格傳導不暢的影響,上游行業正在獲得更多的利潤份額。
此外,去年三四季度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多地間歇出現停產停工現象。雖然問題出現后,中央大力敦促有關部門盡快解決相關問題,但類似事件頻繁發生,要警惕對企業家中長期預期的影響。
全球制造業投資正在重新布局。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日本對東盟制造業的直接投資規模是對中國制造業直接投資的3.87倍。同期,日本對中國、美國、東盟的制造業直接投資占其對國外制造業投資的比重分別為11.67%、25.4%、45.22%。
當然,在產業轉移和升級的背景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行業分布上也出現了結構上的變化。2008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行業中,制造業的比重持續上升,特別2018年-2020年,明顯上了一個臺階,到2020年已突破10%。
近幾年,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仍在持續增長,但外商對我國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出現明顯調整,更傾向于高技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等。
最新數據顯示,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的規模及其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中的比重,盡管仍然是各行業中最高的,但已從其歷史最高值的521億美元(2011年)、71.0%(2004年)降至2020年的310億美元、21.5%;與此同時,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比重升至12.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比重升至18.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比重為11.4%,他們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中的比重分別較2019年上升4.3、2.4、0.8個百分點,與2004年首次發布這三大行業投資規模時相比,分別上升了12、13.7、9.9個百分點。
盡管從發達國家經驗看,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往往會出現制造業向外轉移和GDP占比下滑,但是,我國當前所處的內外環境更加復雜。一方面,需要保持完整的產業鏈以及能滿足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較為突出,不同地區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有內部承接轉移的必要性,也有承接的空間。另一方面,貿易摩擦疊加新冠疫情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美歐等經濟體謀求制造業回歸本土的政治意愿不斷強化。
當前,我國制造業正在面臨內外多重因素考驗,短期問題和中長期挑戰可能正在形成合力,自2021年啟動的上升態勢能否延續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是經濟安全、穩定就業、保障民生的內在需求。除了已經持續進行中的改善營商環境、減稅降費、推動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之外,目前來看,當務之急是穩定預期,特別是保證產業鏈、供應鏈正常運轉,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