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馬曉河周日表示,擴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是必然的,但當前有三個原因導致擴大消費缺乏動力支撐。
他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主辦的2022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指出,中國現在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儲蓄加快上升,而消費緩慢增長,兩者差距越來越大。從2010年到2021年,本外幣存款余額從73萬億元上升到238萬億元以上,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從15萬億元增加到44萬億元。
“儲蓄等于什么?儲蓄等于貸款,等于投資,等于產能,當產能無限擴張時,如果消費跟不上去,一旦外需出現下降,必然導致國內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馬曉河說。
他認為,有三個原因導致消費不足。第一個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率在持續下降。他沒有給出具體的數據,不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3.2%;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7%,兩年平均實際增長5.1%。
二是社會保障沒有解決人們的后顧之憂。“為什么?因為中國的城鄉社會保障差距大,階層之間保障差距大,真正需要保障的低收入人群保障力度不足以支持他們消費。農民60歲以上養老金最低只有一百多塊錢,工人跟干部、機關(和)事業單位都有差別。”馬曉河說。
第三個原因是結構性矛盾凸出,這包括城鄉地區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人群過少,中低收入人口規模過大。
“一個國家臨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值時,中等收入者或者中產占社會比重至少在50%以上,進入高收入門檻值后達到60%,我們現在只有百分之三十幾。擴大消費,缺乏動力支撐,結果是低收入人群沒錢消費,中等收入人群有錢不敢消費,高收入者不愿意消費。”馬曉河說。
他建議政府實行兩個收入十年倍增計劃。一是用十年時間把現有的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翻一番,二是用十年時間把中等收入人群擴大一倍,到2035年中國中等收入者或中產人數達到8億以上。若如此,我國社會就會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編者注:橄欖型社會分配結構被認為能夠體現出分配的最大公平性,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為實現上述目標,馬曉河表示,一方面要調整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不斷提高勞動報酬比重,另一方面,在再分配中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瞄準中低收入人群,增加這部分人群的收入。總之,“一個最根本的政策要點就是公共資源向誰傾斜,有錢要給低收入者,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應。”他說。
另外,馬曉河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已經不在合理區間,盡管8-9月主要指標有所改善,但增長速度仍處于低位。四季度經濟增速有望重回合理區間,但全年要實現5.5%左右的增長目標有很大困難。
他表示,當前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防止經濟下滑,建議采取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保民生、刺激消費,同時采取結構性貨幣政策,主要是把普惠型金融作為政策重點,幫扶中小微企業和民企、振興鄉村。他還建議發行一般性特別債券,解決地方公職人員的工資發放問題。
不過,馬曉河認為,未來投資規模不宜再擴張,應將增量公共資源調向消費方面,增加有利于就業、有利于增加收入、有利于促進消費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