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妝品觀察
高速擴張的醫美行業,最近被頻繁拉響警報。
僅一周內,中國消費者協會、北京市相關政府部門以及社交平臺小紅書皆劍指醫美,整頓亂象。
由于這是業內少見的多個部門和平臺同時段集中出擊整治醫美,引發了不少行業人士的關注。
對此,某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從2020年前主要針對產品端,到如今延至行業上下游,醫美整治持續加碼?!翱梢灶A見,新一輪洗牌后,合規頭部機構的口碑優勢將越發突出,行業進一步走向集中化?!?/p>
01、揭露五大亂象,醫美再迎整頓潮
對比以往監管舉措,此次各政府部門、機構、平臺對于醫療美容的監管,條例更細、指向更明確:
平臺:重點整治違規醫美及違規營銷內容
11月24日,小紅書發布公告,宣布開展醫美專項治理新一輪行動。行動重點對站內違規醫美及相關違規營銷內容進行治理,包括不合規醫療機構開展醫美項目,違法違規使用不合規醫藥器械產品以及非法醫美培訓等。
“相比醫美虛假種草,這些內容隱蔽性強,對用戶人身安全潛在危害大。” 小紅書醫美治理專項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這是小紅書在2022年內第三次對醫美內容進行專項治理。
政府部門: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美服務
據11月24日一審通過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其對未成年人醫療美容提出了新要求,即“未經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療美容服務”。
上述修訂草案指出,違反本條例相關規定,未經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同意,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療美容服務的,由衛生健康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或者責令給予降低崗位等級或者撤職的處分,對有關醫務人員可以責令暫停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執業活動。
“這表明,醫美機構需嚴格執行‘監管人’制度,監管人同意,才能對未成年人提供相應服務,醫美監管管控范圍更廣、更嚴。”廣州某律師事務所律師告訴化妝品觀察。
中消協:揭露醫美領域五大亂象
11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文直指醫美行業亂象,直接點明當前醫療美容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無資質從業者眾多。如醫美機構虛假宣傳國內大型醫院整容專家、海外整形專家坐診,實則只是借用專家名號來招攬消費者。
二是夸大功效制造焦慮。如通過虛假廣告、編造用戶評價等形式夸大醫美效果,欺騙、誤導消費者。
三是模糊定價違規收費。隨意加價、價格虛高成為醫美行業常態。
四是醫療美容安全堪憂,風險警示不足。
五是免費體驗誘導消費。如以免費體驗為由招攬客戶,誘導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和服務。
其指出,合規的醫療美容機構需要經衛生行政部門登記注冊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有明確的醫療美容診療服務范圍、符合醫療機構標準、有執業資格且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執業醫師和注冊護士。
02、產業服務端已歷經一波洗牌
除卻上述監管舉措外,據化妝品觀察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我國相關部門已頒布6則關于醫療美容的政策文件,監管內容主要集中在不良經營、財稅不合規、非法醫療美容、醫療廣告等方面。
同時,化妝品觀察注意到,自2021年下旬,各部門對服務端,也就是醫美平臺和醫美機構的整治已越發集中。
如去年6月,國家衛健委、公安部、海關總署等八部委聯合印發《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于2021年6月到12月,持續半年聯合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具體而言,在醫美上游,打擊非法制售藥品醫療器械行為;在醫美下游,嚴厲打擊非法場所、嚴格規范醫美行為。
截自國家衛健委官網
而后,各地區相關部門就整治醫美亂象、違法醫美行為等相繼發文并做出行動。如上海,實施了相關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查處了如美迪克(上海)商務資訊有限公司違規發布醫療廣告,招攬客戶至美容機構的行為,最終對其做出罰款96萬的行政處罰。
此外,部分互聯網平臺亦已開展醫美治理專項,如美團在2021年6月處罰超50家“作假”的醫美機構。
“為期半年的專項打擊,至少在產業端大大肅清了黑醫美與非法營銷,淘汰了一批蹭專業醫美概念的劣跡公司。”對此,廣州一美妝企業負責人表示。
在他看來,更為重要的是,這利好一波正規醫美企業,“相當于一波洗牌,督促醫美機構走向正軌,促使一些水貨、假貨市場向正規產品靠攏,釋放合規產品需求。”
據財經自媒體鈦媒體此前報道,上述政策發布一月后,2021年7月,A股醫美板塊,華熙生物、愛美客、昊海生科等多支股創歷史新高,下游醫美企業也開啟小度漲幅。
值得一提的是,小紅書分別于今年1月和2月開展了醫美專項治理,并在2月治理時,取消了216家私立機構認證,對一大批違規賬號、筆記采取了清理下架、封號、降級處理。此舉,也讓平臺生態向著規范化邁進了一步。
03、醫美品質競技時代已到來
對于越發密集的監管政策,行業目前主要涌現了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是,醫美行業按下高速發展的暫停鍵;另一種論調則是,醫美格局也會走向寡頭化,對于頭部企業來說,是搶占全國市場的好時機。
對此,上述企業負責人表示,醫美行業已進入品質競技時代,不會似六七年前高速狂飆,但就整個市場大盤而言,醫美賽道仍是優質賽道,從資本方、品牌方動作來看,未來幾年市場份額還會大大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如歐萊雅、資生堂、貝泰妮已有布局醫美方向動作。在今年沖擊IPO的企業中,醫美賽道是數量最多的企業之一,如已經在A股上市的“醫美茅”愛美客6月向港交所重新遞交招股書、敷爾佳9月在深交所創業板首發申請過會、巨子生物11月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此外,就醫美賽道增速而言,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的《2021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醫美市場重回20%以上增速通道,預計2023年仍會保持20%的同比增幅,且預計2023年醫美用戶規模將達到2300多萬。艾瑞資訊也預計,到2023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3115億元。
“對頭部企業來說,監管越嚴,越是資源整合的好時期,利用規模、資本等優勢,進一步豐滿羽翼?!鄙鲜鲐撠熑酥赋觥?/p>
興業證券也曾表明,全球醫美市場已經經過了一輪并購整合的浪潮,對于我國上游醫美供應商來說,并購整合擴張產品線是趨勢,對于頭部醫美機構來說,它們僅在部分省份形成地域性局部優勢,但在行業監管趨嚴背景下,小規模機構、非法小作坊將出清,注重合規、醫生口碑良好、營銷獲客能力強的頭部醫美企業有望穩固行業地位,并有望發展為獨角獸規模的全國連鎖龍頭。
“最終,頭部企業將在醫美行業洗牌后勝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