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王思原
編輯丨伊頁
一如外界所料,在周厚健退休一年后,海信集團再次換帥。
日前,海信內部發文宣布:林瀾博士辭去董事長職務,集團總裁賈少謙接任。同時,于芝濤出任集團常務副總裁。
2022年3月,被迫延遲到65歲退休的周厚健,將海信交給了僅比自己小一歲的林瀾手中。雖然家電行業不乏年長的企業掌門人,但在管理老套的海信體制中,林瀾的上任從一開始就被認為,只是帶頭操盤世界杯營銷,以及權力平穩過渡到年輕人手中。
如今事態的發展也沒出現意外。世界杯活動周期結束后,林瀾退居二線,海信集團正式由70后團隊接管。
不過在人事變動之際,難免會對“退位者”和“上位者”產生一些議論,周厚健交給林瀾的任務圓滿完成了嗎?當下海信來到了哪個階段?70后的團隊能否保證戰略的持續性?又能否給海信快速打造新的增長引擎,實現經營上的突破?
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嘗試逐個解惑。
不算完美的退場
兩年前周厚健將公司交給林瀾時,曾表示自己對這一任命的考慮有二。一是海信正在快速成長為“世界級企業”,需要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帶頭人;二是根據管理的持續改進原則,海信到了需要變換一種管理方式的時候。
這兩點對應的也是林瀾上任所需要完成的兩個任務,穩固海外市場和將集團過渡到年輕人手中。
2006年,海信并購了科龍。曾分管科龍香港公司投資關系的林瀾正式加入,成為海信國際業務的一把手,長期負責集團的海外業務。
而林瀾也不負眾望,通過體育賽事營銷、收并購海外企業等方式,將海信的海外營收從2006年的不到70億,做到了2021年的超700億。
但林瀾此時的退場,對于海信來說并不算完美。
首先業績方面,2022年在世界杯營銷加持下,海信并沒有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海信集團的總營收為1835億元,同比增長4.6%;海外收入為757.4億元,同比增長3.61%,僅獲得小幅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從下半年業績數據來看,此次卡塔爾世界杯期間的宣傳,海信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
據賈少謙在2022年7月30日公布的上半年營收數據顯示,海信集團上半年總營收為897億元,同比增長11%。而上文提及,2022年海信集團全年的增速只有4.6%,這意味著下半年的業績增速甚至拖了后腿。
其次是毛利率方面,對比海信家電和海信視像兩家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海信在國內的業務毛利率始終還高于國外。
海信家電2022年上半年境外業務毛利率為8.54%,而國內業務為28.73%。海信視像未在2022年半年報中披露境外業務的毛利率數據,但2021年和2020年,海信國外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1.32%和12.48%,國內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2.58%和27.66%。
而與同行相比,美的集團、海爾智家的毛利率常年保持在25%以上;同樣,海信視像的上述數據也不敵同樣經營電視業務的TCL。
造成這一情況的主因,正是近些年海信在全球化品牌建設上投入過大。根據歐洲杯、世界杯贊助規則推算,2016年、2020年兩屆歐洲杯,海信的贊助投入應都在6000萬歐元(約4.23億人民幣)左右,而2018年、2022年世界杯的投入在1億美元(約6.34億人民幣)左右,累計花費應超過20億元。
這相當于海信視像、海信家電兩大海信系上市公司大半年、甚至一整年的凈利潤。根據兩家年報顯示,2018-2022年,兩家的年度凈利潤均維持在10-20億元。
在一位家電企業高層的記憶中,海信國際化戰略的背景是,中國家電產業進入震蕩調整期,國內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激烈,中國頭部家電企業紛紛轉戰海外發展。
而現如今,全球彩電市場也面臨著與國內市場類似的萎縮現狀。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數據,2022年全球電視機總出貨量僅2.2億臺,增速-3.9%,創近十年來電視行業最差紀錄。TrendForce進一步預測,2023年該規模或在1.99億臺,較今年再減少超2千萬臺。
這一下滑趨勢下,三星、LG等全球頭部品牌,均以布局高端產品作為對沖的主要手段。但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全球8K電視機產品也首次出現了出貨量下滑,OLED面板電視全年出貨量下降了6.2%。
中信證券稱,目前歐美持續高通脹背景下,消費需求逐漸走弱,若后續海外需求大幅萎縮,將對國際化電視品牌形成不小壓力。
雖然林瀾將海信帶上了國際化軌道,但未來能否穩住,并沒有絕對的保證。所以在「科技新知」看來,林瀾的使命完成得并不算完美,新上任的70后管理團隊需要肩負的責任只會更多。
70后的任務
單從履歷上來看,賈少謙可以說是一位海信專門培養出的董事長。
林瀾初入海信的那年,賈少謙就已升任科龍副總裁,主管人力資源和行政。海信內部人士曾這樣評價后者,思路清晰、口才極佳、對企業發展的戰略非常清晰。
八年多的時間里,科龍的銷售收入和利潤都實現了翻倍增長,后來被收購時,賈少謙幫助海信將科龍公司的問題化整為零,為海信在白電領域的布局立下汗馬功勞。
過去幾年,賈少謙在海信的業績表現極佳。2017年任海信集團副總裁,2019年正式進入核心管理層,接盤整體經營,任職四年來,集團營收增長45%,利潤增長77%。
此次接棒林瀾,本質上還是基于周厚健“管理的持續改進原則”所考慮。周厚健與林瀾一個出身電子系一個出身機械工程系,海信集團也深深烙印下了工程師基因。而賈少謙恰恰相反,雙修經濟法和行政管理,職業經理人的素養可能更符合當前海信的轉型需求。
因為未來的挑戰已經十分明顯:
一是營收能否從1835億元向3000億元完成階段性跨越?賈少謙曾在2021年就對外發布過公司遠景,海信集團將朝著2025年3000億元營收的目標加速奔跑。
二是海信品牌能否在國外樹立好高端形象,實現從量的提升到質的飛躍?在內部的共識里,用體育營銷來布局全球化,打造品牌形象,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慢生意,認為對國際體育賽事IP的贊助不應該是一個短期行為,而應該與品牌的國際化步伐同步。海信需要像可口可樂、耐克等企業那樣,長期贊助、品牌孵化,最終成長為世界級企業。
三是培育好家電業務以外的第二曲線,打破已有的飽和市場,支撐海信營收業務持續增長。賈少謙在不久前的采訪中提及,除了海外市場,海信新興的產業也在不斷發展,“我們正在嘗試轉型。除了人們熟知的家電C端產業外,目前海信正在攻關醫療、智慧城市、半導體、汽車零部件等B端高精尖產業,而這些產業已經占據海信三成營收,未來十年有望突破50%。”
非常直白地說,賈少謙接棒后,需要做的其實就是持續推進海外業務的落地,鞏固并發展當前在業內的地位,在這基礎上,打造出新的增長曲線。當然,這些均為海信此前一直在努力的事。
在「科技新知」看來,進入賈少謙時代的海信,最先發生變化的可能會是管理模式上的一些創新。例如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或者帶來一些更明顯的激勵機制改革。但在當下復雜的商業環境里,想要在業務上擔起新時代的重任,并不容易。
“老”海信難煥新
賈少謙上任后,海信在未來的發展上仍需要面對以下三個難點:
第一,是否有引領未來的技術?
海信以彩電起家,海外業務也是彩電占了大頭,所以穩住彩電業務至關重要。并且與賈少謙搭班的于芝濤,本就是技術出身,一直在操盤海信賴以發家的顯示產業。
如今到了包括LED背光液晶、OLED、QLED和激光顯示等多種技術與產品路線并存的時代,海信早在周厚健主政時期,就堅定將ULED和激光電視視作未來發展方向,于芝濤更是頻頻站臺。
但是,方向錯了越努力越危險。OLED和ULED就好比太陽和月亮,前者是自發光,后者是被動發光。OLED的優點在于結構簡潔,可實現超薄、彎曲、透明顯示等更多設計,也更受廠商以及消費者青睞。
三星、創維、TCL等國內外自建上游供應鏈的大廠,紛紛押注OLED,行業快速進入OLED時代,海信逐漸喪失優勢。不過,隨著Mini LED背光電視的大熱,OLED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地位或將受到挑戰,這也讓海信在彩電行業里的地位再生變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海信在Mini LED領域也有儲備,但至今還未大規模發布相關產品。反觀三星、LG、TCL、創維等同行,均早早在全球市場推出系列產品。
激光電視方面,未來預估的市場空間有限,一方面其在需求剛性上無法媲美常規電視,另一方面售價更低的智能微投,也在嚴重擠占激光電視的空間。
IDC預計2022年中國智能微投的出貨量將達到524萬臺,按照電視出貨量3634萬臺計算,滲透率約15%。此外,智能微投的均價不超過4000元/臺,是激光電視的1/4,價格優勢明顯。
從歷史上看,每一次顯示技術革命都會對彩電行業競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錯誤押注最終會遭受重創。而新一代領導人能否在變革前選對跑道,也是其能否在全球市場穩住地位的關鍵。
第二,白電業務如何躋身第一梯隊?
截至目前,海信家電業務共有包括海信、容聲、日立等在內的八大品牌,主營業務幾乎覆蓋了所有白電,不過卻處于外強中干的窘境。
在空調領域,隨著格力、美的雙寡頭格局的穩固,海信空調、科龍空調逐漸被邊緣化;在冰箱領域,海爾、卡薩帝雙品牌持續發展,美的系冰箱快速崛起,海信系冰箱日漸衰弱;洗衣機領域海信系品牌則未能進入行業前十,更是乏善可陳。
根據前瞻經濟研究院數據,2022年上半年,線上市場方面,冰箱CR3為68.4%,空調CR3為70.4%,洗衣機CR3為73.7%;線下市場方面,冰箱CR3為62.4%,空調CR3為85.8%,洗衣機CR3為67.9%。除了容聲冰箱之外,海信旗下無一品牌進入行業前三。
不過,日立品牌算是為數不多的亮點,保證了海信家電業務的營收底線,但也造成了集團經營業績嚴重依賴于日立的問題。計算可得2016-2021年期間,日立對海信家電的利潤貢獻度超過六成。
站在市場角度,主流白電賽道基本處于多寡頭壟斷階段,且市場增量難尋,海信在品牌、渠道等多方面,短時間內都難以突破巨頭們的護城河。
第三,如何補齊ToB業務短板?
按照賈少謙的說法,目前海信正在攻關醫療、智慧城市、半導體等B端高精尖產業,但實際反映在業務層面,醫療、智慧城市業務幾乎還是售賣面板產品,半導體則是為企業內部的產業鏈服務。
外界有觀點認為,其真正發力的方向,估計還是2021年海信家電并購的日本三電控股。
根據中研產業研究院數據,汽車空調市場份額靠前的供應商主要有日本電裝、日本三電、漢拿、奧特佳以及法雷奧等。其中,三電的汽車空調市場占有率為21%,位居行業第二位。
不過,2021年之前三電的財務數據并不算好,直到海信派出了專門的項目組,包括財力、人力,對三電進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同時也在海外恢復了很多三電以前的客戶關系,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長遠來看,家電業務與新能源汽車熱管理協同性并不高。因此,海信家電恐怕很難從技術上對日本三電提供支持,只能從內部管理角度來通過壓縮費用等手段提升經營效益。
另外,就競爭激烈的高科技領域而言,比的是技術創新,而這需要較高研發成本,如果過度壓縮費用可能會導致長期利益受損。這對更擅長管理的賈少謙來說,可能需要做好取舍。
總的來看,海信當下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已經昭然在目,這可以幫助賈少謙少走很多彎路,不過需要正視的是,無論是突破國內外白電市場,還是打造多元化業務,都是困難重重,結局也尚不明朗。至于新的掌舵人如何在這個變量頗多的市場中駕控海信,駛向光明,還需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