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光子出行 張瑞辰
編輯 | 潘談
三八婦女節,一個女人歡喜男人忙的日子,AITO問界卻在偷偷搞事情。
也就是所有小仙女們享受下午半天法定假期的時候,AITO汽車先后在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張宣傳海報,海報上屹立中央的字眼從“AITO問界”變成了“HUAWEI問界”,這波改名屬實打了眾人一波措手不及,但也正是因為這波改名,問界在網上引起了不少的關注與話題。
對此華為官方最新回應稱,HUAWEl問界是華為生態汽車品牌,是華為開創的全新商業模式。
截至目前,AITO汽車并沒有將所有官方名稱都改為“HUAWEI問界”,其中華為商城以及AITO官網都還沒有更改,賽力斯官方社媒上更是都沒提這事兒。
但是今天3月9日,HUAWEI問界還規范了車尾標志以及零售門店門頭的規范,也就是都加上了HUAWEI的字樣。
自己不造車?幫人造好車?
其實華為多次在公眾場合宣稱自己“不造車”,但華為關于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文件中表示,不造車的時效定在了三年,而現在距離這份承諾到期還有不到八個月的時間了。
等這份封印一旦解除,華為勢必是要在汽車領域掀起點兒波浪的,從這次海報改名就能看出來,華為雖說不造車,但手已經伸得越來越深了,并且之前也就有跡可循。
其實早在2月初AITO汽車在官方微博上發布的一條海報上就出現過華為的字眼,但當時的問界還是冠以AITO之稱。隨后AITO與賽力斯方面協商決定將品牌話術從‘華為深度賦能’改為‘華為全面主導’。很多人不解這意味著什么,其實話術的更改對于華為和問界的關系來說,起到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可以說是后媽轉正了。
之前華為跟賽力斯的合作方式是,賽力斯負責提供車輛的車型、平臺以及生產,而華為則是負責對其賦能,也就是加入智能座艙、智駕等,最后在華為的渠道進行銷售。
而華為全面主導之后,賽力斯與華為簽署了深化聯合業務協議,大體上內容就是華為提供電動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軟硬件技術,并通過產品定義、用戶體驗、質量管控、渠道零售以及品牌營銷主導問界,同時帶動華為智能汽車零部件的規模化銷售,再由賽力斯對現有車型進行升級開發以及車輛生產。說白了現在華為在產品力、開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都起到了主導作用,對于問界新車型的控制權也相對更大了些,相當于華為是提出方案的甲方,而賽力斯則是負責完成的乙方。
雖然華為自己沒造車,但一直用賽力斯作為載體實現華為的汽車夢。
華為借賽力斯之手造車,拯救賽力斯
Q:“你覺得問界這車怎么樣?”
A:“車機系統是我體驗過最驚艷的。”
Q:“M5正好在你的價位區間,你會考慮嗎?”
A:“不會,我還是比較低俗的人,車還是人開的,只靠車機打動不了我”
這是今年年初問界降價后我與哥們兒之間的真實對話,可見問界搭載的鴻蒙座艙的確給不少人帶來了不錯的印象和體驗,但是產品力方面還不足與同級相競爭。
要不是依靠著華為,問界M5的原車型賽力斯SF5基本上可以用工業垃圾來形容了。首先賽力斯這個品牌的知名度本身就不高,再加上背后是東風小康這種登不上臺面的“廉價低端”影子,在沒有華為參與之前,可以說是要產品力沒產品力、要品牌沒品牌。
也算是多虧了華為的賦能,當下用戶偏向于座艙體驗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才讓賽力斯有所起色,但明顯也能看得出來,問界的這幾款車型都是趕鴨子上架的,比如更高一級的問界M7,居然軸距比M5還短,甚至連后排出風口都沒有配備。
在華為的支持下,問界一度最高賣到1.2萬輛的月銷成績,但今年年初這兩個月,銷量出現了明顯下滑。很多人因此便開始唱衰華為,在我看來這是缺乏對華為全方位能力的了解。
可以說,上述兩款車型都是匆忙上馬,很難體現華為的真實實力,應該說華為在造車領域其實一直處于被低估的狀態,但凡深入了解過華為的人都知道,這家公司的綜合實力到底有多恐怖。一個行業越是需要持久性的長跑,華為這樣在組織、技術、品牌、渠道等方面都很強的長跑選手就越容易最終勝出。所以想要看HUAWEI問界的真實產品表現,還得等后續發布的新車型了。
鑒于華為和塞力斯在品牌和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這個時間點把問界的前綴從AITO改為HUAWEI就好理解了。此前賽力斯與華為簽署的深化聯合業務協議中也是提及,2023年會有全新的產品面世,屆時大概率就會以HUAWEI問界XX來命名了。
其實改名之前,問界早就直言不諱地說自己就是華為汽車了,就連現在華為門店里的問界銷售都直接和來看車的客戶介紹這是“華為汽車”。可見華為這個前綴能給問界帶來更高的品牌力,讓用戶更有信任感。全面主導了之后也就多少能撕掉類似‘華為貼標’‘小康換名’這樣的標簽,說問界是華為汽車也就名正言順了。
寫在最后
一家新勢力車企CEO曾告訴我,除了特斯拉和比亞迪,他們最害怕的不是BBA,也不是其他傳統車企轉型新能源,而是跨界造車的華為,因為華為幾乎在每一個環節都很強。
雖然目前來看,華為不造車的承諾還是在有效期內的,只不過華為的種種操作都在預示著華為還是會深入造車領域的。通過這三年的摸索,相比華為也摸清了汽車行業的門道,三年內不造車的封印解除后恐怕華為也不會親自下場,畢竟國家已經不再批準新的造車資質了,并且相關政策表示小米是最后一家申請下來造車資質的車企。往后華為不排除會逐漸控股問界并全面主導該品牌,最終實現真正的HUAWEI問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