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網商 劉雨錕
編輯|吳羚瑋
降價狂潮,能夠用來形容當下的車市。
從3月開始,每天都有勁爆的消息傳來。降價16萬的奧迪、降價13萬的凱迪拉克、降價9萬的雪鐵龍、降價8萬的寶馬……3月10日,大眾、豐田同時進場,有一汽豐田經銷商甚至推出買一輛車送一輛車的“清倉大甩賣”廣告。
有行業人士直言,見過普遍降價的車市,但沒見過陣勢如此夸張的。不論是自主、合資還是豪華品牌,今年起都開始了大規模的價格戰。據媒體報道,截至目前開啟降價的汽車車企已經超過了30家。
車企頻頻降價,消費者更異??簥^。有消費者坐飛機到幾千公里外搶車,有的排隊到凌晨,更多的則是在互聯網上高呼:“這價格還要啥自行車”“15萬買寶馬不是夢”。
汽車消費一直是中國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以來,汽車消費陷入疲軟。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1-2月,中國汽車消費下滑30%,其中上汽通用、東風日產、東風本田等車企更是同比降幅超過了40%。
行業人士告訴《天下網商》,大范圍的價格戰意味著汽車行業的洗牌正式開始了。部分車企為拯救銷量,只能拿出價格戰,但后續卻造成車市一系列的降價連鎖反應?!昂芏鄷r候大家覺得落后產能是慢慢出清的,但實際上,一定是在某個拐點過后出現斷崖式的下跌?!?/p>
大幅降價潮也沖擊到股市表現,3月10日多家車企股價下滑,比亞迪下跌幅度超5%,長城汽車更是直接跌停。
對消費者來說,車市降價是個利好,但對整個汽車行業而言,這是難過的一關?!昂芏嘬嚻髸诮衲牦w會到‘殘酷’兩個字是什么意思。當市場淘汰你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伴隨著價格戰,2023年競爭正式拉開帷幕。
價格大戰
“整個晉西北,亂成一鍋粥?!?/p>
3月開始,中國車市的價格體系就有了整體下調的預兆。最先拉開降價序幕是上汽大眾。3月初,市場流傳出一張集團員工購車活動截圖,奧迪A7L最高直降16萬,最少只需要33萬就能拿下這款原價41-77萬的豪華車型。盡管只是內部購車,但當天在二手平臺上就出現了轉賣。
真正打響降價第一槍的則是東風汽車。作為一個近年沒有太多存在感的老牌車企,東風雪鐵龍在3月6日的一則降價海報引起沸騰——雪鐵龍C6降價9萬,只需12萬元。C6打頭,東風旗下的東風本田、標志、日產、富康等7大品牌近60款車型開始大跳水。
雪鐵龍近年市場表現不佳,2022年C6的全年銷量不到3000輛。但湖北是東風汽車的大本營,所以東風降價有極高的號召力。網友戲稱:“20萬的C6全是缺點,12萬的C6全是優點?!?/p>
如此大幅降價,刺激消費者買車買出了“搶白菜”的感覺。有消費者從廣東坐飛機前往武漢搶貨,小紅書有用戶表示,晚上10點的4S店依然人潮涌動,銷售熱線根本打不進去。次日,市場火爆到4S店開始為消費者設了購買門檻,限制戶口所在地。
東風之后,各地車企都開始跟進這一局。上汽通用旗下別克以及上汽大眾,在湖北市場最高優惠7萬元;據《吉林日報》報道,3月8日一汽推出補貼活動,涵蓋旗下全部品牌,補貼總金額1.5億元。再之后,豪華品牌參戰,福特野馬電動車型降價4萬,凱迪拉克直降13萬元,25萬就能搞定一輛熱銷車型CT5,還有寶馬福建4S店發布海報,最高降價近10萬元。
此番降價潮已經成為行業性現象。與此前不同的是,此次不分燃油車和新能源車,也不分自主還是外資品牌,一律降價搶市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府端也開始參戰,力挺省內的車企大戶,雪鐵龍的9萬元降幅里,湖北省政府就提供了4.5萬元的補貼。
這種空前的降價力度確實為銷量帶來了極為可觀的增長。威爾森數據顯示,截至3月8日神龍汽車日均訂單量增長達900%,大部分東風系的湖北經銷商門店客流量最高峰值達到200批,是平時的幾十倍。

突然熄火的市場
2022年全年,中國汽車銷量2686萬輛,同比增長2.1%,新能源汽車同比增幅超過90%。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年初表示,國內車市將繼續穩中向好,預計全年銷量增長3%左右。
但為何短短三個月后,市場突然啞火,需要大面積的價格戰才能推動?
直接原因,是特斯拉和比亞迪兩大巨頭拉響了價格戰的引線。今年年初,特斯拉大幅下調國產Model 3和Model Y的售價,創下特斯拉國產歷史最低價,這幫助特斯拉快速回升了其銷量表現。而后到2月,比亞迪直接“掀桌”,推出低至9.98萬元的車型,這一價格直接打到傳統燃油車的腹地。
特斯拉與比亞迪,是目前中國新能源車市最具號召力的兩大品牌,兩家公司雙雙降價搶市場,擺明了要“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國燃油車市場有巨大的庫存。根據中國法規規定,今年7月1日起全國燃油車的排放標準將全面切換至“國六B”,嚴厲程度甚至高于歐盟的排放標準。
而新標準的轉化,意味著舊標準車輛將在7月1日后不再準許銷售。此前國內汽車市場也有過數次標準切換,都導致市場清庫存降價的情況,但今年庫存累計尤為嚴重,所以相應給存量市場帶來了更加殘酷的價格戰。
《天下網商》了解到,目前國內燃油車的存量庫存高達200多萬輛,中國一年的銷量也不過2000多萬輛。200萬多輛庫存積壓,意味著即便全國所有產線停產,這些車也夠賣一個多月。
市場數據顯示,因為近年銷量連連下滑,合資車企的庫存壓力最大,例如廣汽本田經銷商從今年開始庫存幾乎翻了一倍。行業人士告訴《天下網商》,目前國內庫存銷量最高的幾個省市包括湖北、廣東、上海,都是上汽通用、廣汽豐田、東風本田等合資品牌的大本營,所以湖北政府此次直接下場救市。根據市場得到的消息,廣東、上海兩地的政府補貼也在路上。
存量車高企背后是車市增速放緩,需求下滑明顯。乘聯會1-2月數據顯示,2023年來乘用車銷量同比下滑30%,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僅19%。銷量前15的品牌里,除長安和比亞迪外,其他車企銷量全部負增長。
新一輪洗牌已經開始
2019年,伴隨環保標準切換,當時的中國汽車市場有過一次降價和洗牌潮。2019至2020年,觀致、力帆、眾泰等多家邊緣車企破產,還有更多車企虧損幾十億甚至百億,自此一蹶不振。
而到2023年,價格戰席卷的范圍可能將超2019年的規模,很多在幾年前還呼風喚雨的品牌,都有可能在2023年后元氣大傷。
除此前已經位居邊緣的車企外,壓力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合資品牌。合資品牌曾在中國經歷過輝煌的20年,但在電動汽車時代,它們遲遲未能推出有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最新數據顯示,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全國占比不到5%。同時,日系已經開始了斷崖式的下跌。根據車企發布的數據,2023年1至2月,日產和本田的中國的新車銷量同比下滑幅度分別達到41.4%和45.2%。豐田則稍好,降幅為12.2%。
行業人士指出,在存量市場競爭里,很多品牌目前只剩下降價跳水這一個拉動銷量的辦法,雖然短期能依靠政府補貼收獲一輪暴漲,但長期來看,降價會拉低自己的品牌定位,而且一旦沒留后手,只是飲鴆止渴。這背后是車企在電動化時代的轉型難題,涉及產品、渠道、團隊建設等方面,不是單單價格能夠解決的。
而車市難題也不僅僅只存在于傳統品牌。新能源車企此次也因市場跳水遭到踩踏。最典型的就是比亞迪,比亞迪相比油車更具性價比,但當燃油車開始放棄利潤,不顧一切保市場份額的時候,比亞迪插電混動車型的性價比優勢就會縮減。數據顯示,2023年1-2月,在燃油車已經開始降價的時候,比亞迪的銷量環比下滑明顯。長安汽車也在3月10日發出海報,消費者購買其新能源子品牌長安深藍,最高可以享受4.2萬元的補貼。
接下來,新能源產品的新品發布策略將面臨很大難題:發布價格高了,消費者會認為車企“缺乏誠意”,新車銷售窗口轉瞬即逝;價格低了,利潤和持續經營能力無從保證。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將進入更強烈的持幣觀望情緒,短期內銷量難有顯著提升。
總的來說,整個汽車行業都將受到價格戰的影響,哪怕是一些優秀的車企,也會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
要避免這種“踩踏事件”持續,擴大內需是重中之重。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提議稱,建議在消費者對大宗商品消費欲望尚未恢復的背景下,建議對新能源汽車消費實施持續補貼,直接將優惠補貼給消費者。
降價潮已經開始,行業將迎來一次新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