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評論 響馬
編輯|葛偉煒
多年窮困潦倒,終于中了一張彩票,不料樂極生悲,出了車禍,意外離世,在熱門劇《漫長的季節》里,龔彪的結局令人唏噓。
與龔彪綁定的一個場景是,他常常前腳打完胰島素,后腳就拿起雪花啤酒暢飲。一位影評人評論道:“很顯然,他是個極其隨意的人,有病就去治,但不能耽誤自己喝酒。”
龔彪常喝的雪花啤酒,產品和品牌在劇中高頻露出,作為雪花啤酒的母公司,華潤啤酒(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啤酒”)坐了趟“順風車”,應該是樂見其成的。
不過,從經營業績看,華潤啤酒可能樂不起來。據華潤啤酒2022年財報顯示,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52.63億元,同比增長5.6%;凈利潤43.4億元,同比下降5.3%。這些數據意味著,華潤啤酒增收不增利。
為此,媒體直指,華潤啤酒未來利潤增長離不開啤酒高端化。其實,整個啤酒行業尤其是頭部品牌都在追求高端化,奈何華潤啤酒的高端化未能達到理想效果。
從這個角度看,秦昊扮演的龔彪挺著啤酒肚,暢飲低價的雪花勇闖天涯,帶不來利潤增長,既“暴露”了雪花啤酒的發展痛點,又間接說明雪花啤酒的高端化仍處于“漫長的季節”。
往事
每一次消費背后,都是人,都演繹著人的故事,啤酒消費概不例外。
龔彪喝雪花啤酒,時代背景是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的失落、工人下崗后的困頓與迷茫,各種情緒雜糅,泥沙俱下。
這是彼時東北較為普遍的狀況。在《漫長的季節》相關報道下,一位網名為“態度”的網友留言:“這個大背景太真實了,那時當了一輩子勞模的爸媽都下崗了,我還在上初中,沒有經濟來源,可想而知父母那一代當時的掙扎……我那時小不能理解,現在感觸到當時的東北下崗工人多無奈和心酸。”
圖源電視劇《漫長的季節》
情緒堆積下,啤酒成了釋放情緒的出口。一個典型案例是,在沈陽,一位叫英姐的下崗女工和愛人接手了一個啤酒鋪位,2002年開設萬順啤酒屋,因為底層老百姓扎堆消費,被戲稱為“窮鬼樂園”,大家不用花幾個錢,“就足夠痛痛快快地醉上一回了”。
調侃底層老百姓是“窮鬼”,多少讓人看不下去,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雪花啤酒正是啤酒屋的主角之一。與此同時,不只是這里,在整個東北,在全國一張張酒桌上,雪花啤酒都是消費者的心頭好。
雪花啤酒如此能打,得益于兩件“利器”,第一件是強勢整合。
1993年,央企華潤集團收購生產老雪花啤酒的沈陽啤酒廠,此后又拿下大大小小40多家啤酒廠,“幾乎買遍了各大省份”。2000年后,華潤啤酒剝離除了啤酒以外的其他零售業務,主攻雪花啤酒品牌。
強勢整合,確定發展主線后,在上述時代背景和時代情緒中,華潤啤酒又拿起了第二件利器——性價比。
即使從《漫長的季節》的角度看,性價比路線也頗具合理性,畢竟,開出租車討生活的龔彪并不舍得買更貴、更高端的啤酒。現實中,億萬為生活竭力奔忙的普通消費者同樣如此。
貼合消費者需求之外,雪花啤酒也毫不隱諱地追求銷量。據《新經銷》2021年報道,早在20年前,討論品牌和銷量孰重孰輕時,雪花啤酒提出了“什么是品牌?有銷量就有品牌”的論斷。
在性價比路線的指引下,雪花啤酒低價走量,力推“強終端,廣促銷”等打法,于2005年坐上中國啤酒市場銷量第一的“寶座”,且一坐就是10多年。
誰也沒有想到,隨著啤酒市場總規模在2013年見頂,華潤啤酒連虧數年。另一方面,在消費升級趨勢的推動下,中高端啤酒的銷量逐年攀升,華潤啤酒此前依靠低價建立的“嗨點”逐漸淪為“痛點”,向高端化進軍迫在眉睫。
困境
一方面是高端化漸成趨勢,另一方面卻是低端酒的強大慣性。
不說《漫長的季節》跨越的多個時間節點,就是被淄博燒烤引爆的最近這段時間,雪花啤酒一直以低價“稱霸”。
據酒業媒體“云酒頭條”近日走訪發現,大多數燒烤攤提供的啤酒品類并不算豐富,大多以雪花勇闖天涯、雪花純生、烏蘇為主。
而一位燒烤攤主表示,大部分消費者都會選擇雪花勇闖天涯,“這在成都似乎是一種固定搭配,80%的消費者都會選擇雪花勇闖天涯作為搭配燒烤的酒水”。
還有啤酒經銷商透露,四川地區銷量第一的位置一直是雪花勇闖天涯,“不僅僅是在燒烤渠道,許多餐飲渠道都會以雪花勇闖天涯為主要進貨品”。
可以說,雪花勇闖天涯等低端酒已經深入消費心智,消費黏性極強,這也在客觀上對華潤啤酒高端化之路產生了影響。
2017年,為應對新的消費趨勢,華潤啤酒制定了“3+3+3”高端化發展戰略。2017~2019這三年,華潤啤酒主要著力打造所謂的“4+4”產品組合,通過四大本土品牌和四大國際品牌,推進高端化發展。
這個產品組合中,雪花品牌重新研制出多款高端新品,包括被視為超高端的雪花臉譜啤酒、高端的雪花匠心營造啤酒和雪花馬爾斯綠啤酒、普高的雪花純生啤酒、次高端的雪花勇闖天涯SuperX等。
從雪花新品在高端化領域的全面布局不難看出,華潤啤酒要給雪花啤酒和低價、低端的消費心智“松綁”,為高端化發展獲取空間。
遺憾的是,這一努力效果有限,用分析人士的話來說,“‘雪花’這種已經被價格戰打爛的品牌直接進軍高端很難”。
進一步來說,時移勢易,雪花啤酒當年“有銷量就有品牌”的論斷,如今正是其艱難高端化的注腳。
當然,華潤啤酒對這一局面同樣有所洞察,標志性的應對策略是,2018年與國際啤酒巨頭喜力合作,和對方簽訂協議,獲準在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獨占使用喜力品牌的商標權。
將喜力納入前述產品組合,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華潤啤酒高端化的進程。據華潤啤酒2022年財報顯示,期內次高端及以上啤酒銷量約210萬千升,較2021年增長約12.6%,其中,喜力品牌的銷量“持續錄得良好兩位數增長”。
“兩位數增長”還要加上“良好”,華潤啤酒對喜力的倚重不言自明。不過,華潤對喜力品牌的運營,只限于中國市場內,何況,中國高端啤酒市場早已強手林立,擁擠不堪。
具體而言,百威、嘉士伯等國際巨頭強力占據中國高端啤酒市場,喜力也好,華潤啤酒也罷,均難望項背。
其他同行也在加速奔跑,2022年財報顯示,青島啤酒中高端以上產品實現銷量293萬千升,約占全年總銷量(807.2萬千升)的36%;2022年,重慶啤酒高檔產品(10元及以上)銷量占整體銷量的比例為24%。
和這些同行相比,華潤啤酒次高端及以上產品占比只有19%,它需要做得更多。
泡沫
自身和市場的因素使雪花啤酒的高端化難以走出“漫長的季節”,也使華潤啤酒高端化的步伐不是那么精準、有力。
按照分析人士的觀察視角,華潤啤酒要提升高端化,最關鍵的動作是要持續提高喜力這張“王牌”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中的競爭力。
這是因為,相比于雪花及其他國際品牌,在合作的四五年時間,喜力已經發揮出了高端品牌的影響力,“持續錄得兩位數增長”即是明證。接下來,喜力要和百威、嘉士伯、青島啤酒等爭奪更多市場,淬煉、提高其競爭力,當是重中之重。
然而,在“3+3+3”高端化發展戰略下,在收入、利潤和酒類多元化發展的“藍圖”中,公眾看到的卻是一些“泡沫”。
首先,自2018年,華潤啤酒開始跨界布局白酒,一路囊括了清香型的汾酒、芝麻香型的景芝、濃香型的金種子酒、醬香型的金沙酒等多種香型的白酒品牌,試圖通過“啤+白”雙賦能模式獲得新的增量。
鑒于白酒和啤酒的消費客群、消費者行為和消費習慣,以及公司的營銷模式、品牌宣傳方式等都有較大不同,媒體直言,華潤啤酒入局白酒賽道,或將是一條“前途未卜”之路。
其次,和百威、青島啤酒推出千元啤酒類似,華潤啤酒也在2021年推出了定價999元/盒(2瓶)的超高端啤酒“醴”。
對于千元啤酒,百威、青島啤酒是以過桶工藝增加啤酒本身不具有的烈酒等多元風味,華潤啤酒則在原料上發力,“額外使用粟、黍、薏米和百合等啤酒釀造中少見的成分”。
從營收看,這款“醴”在華潤總營收中占比約0.1%,貢獻微薄,但據媒體分析,華潤的目的,“是從認知上為消費者建立國產啤酒高端化的印象”。
問題在于,“醴”究竟能不能“從認知上為消費者建立國產啤酒高端化的印象”?
新零售商業評論在查看雪花天貓官方旗艦店后發現,對于該款產品,購買過的消費者留下了“感覺包裝不上心”“確認是營銷手段,酒不值這個價”“不推薦”等評價。
雖然每一位消費者都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不能據此全面評價產品本身,但不可否認,通過這些反饋可以看出,要為消費者建立國產啤酒高端化的印象仍然任重道遠。
說到底,啤酒高端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是添加“啤酒釀造中少見的成分”,也不是賣出高價,就能達成的。
誠如業內人士李輝所言:“真正的高端化需在產品、品牌、渠道、生產等各方面齊頭并進。如果只是價格高,其他工藝跟不上,那只是浮在云端的頭重腳輕,即便短期內能吸引部分消費者,卻沒有它生存的根基,提高產品質量,完善產品矩陣,加強自身高端品牌儲備布局,這才是基礎,而這些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欲速則不達。”
或許,華潤啤酒需要做的,既要像《漫長的季節》里說的那樣“往前看,別回頭”,同時又要聚焦主線,走得踏實、有力,惟其如此,高端化的“火車”才能抵達更遠的地方,一往無前。
參考資料:
1.《華潤啤酒2022年營收上漲凈利微跌,未來利潤增長要靠跨界白酒和啤酒高端化》,界面新聞
2.《“啤+白”雙賦能,能否扭轉華潤啤酒的增收不增利?》,智通財經
3.《高價就是高端?雪花啤酒的商業邏輯錯了》,BT財經
4.《華潤,雪花啤酒的高端困局》,九點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