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消金界
沒有“降息”。5月15日,央行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2023年5月15日人民銀行開展125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2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充分滿足了金融機構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會緩解助貸營收端的壓力。
截圖自央行官網
消金界發現,近年來受監管影響和資金成本下降的影響,消費金融行業的貸款平均利率在近兩年持續下降。不過,有部分消金產品的利率在今年以來逆勢上升,有人認為這是最后的瘋狂,但業內認為,這里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從供需關系看,由于國有大行紛紛加入消費貸利率價格戰,今年1-5月受限的低定價出現資產荒,加之政策約束,高定價資產成為中小助貸平臺、地方銀行的盈利主力。因此,部分中小助貸平臺受到一些地方銀行的關注,合作意向強烈。甚至一些頭部平臺也有意轉向高定價資產以助力合作機構實現放貸目標。
二是從成本來看,近幾年在金融支持實體的背景下,貸款利率顯著下行,然而銀行的負債成本保持相對剛性,息差持續壓縮,加大了經營壓力。2023年A股42家上市銀行一季報顯示,除了青島銀行(002948.SZ)凈息差提升、常熟銀行(601128.SH)凈息差與年初持平外,其余40家銀行凈息差均有所下滑。2022年年報更顯示,民生銀行(600016.SH)、重慶銀行(601963.SH)等8家上市銀行凈息差低于1.8%。1.8%是銀行維持合理利潤情況下的凈息差參考線。因此,當前銀行業的主要政策任務之一是穩定銀行業息差。近期的政策對于普惠小微、消費貸的對客利率要求已不再是一降再降,而是轉為“穩中有降”。
消金界也了解到,銀行業在4月中旬的一次座談會上,達成了壓降銀行存款成本的共識。而在貸款利率上,央行行長曾在3月公開表示目前實際利率的水平是比較合適,且如果MLF利率下調,則LPR利率和貸款利率大概率也要跟隨下調,銀行息差會再次收窄,為銀行帶來壓力。因此從助貸機構看,資金成本或許短期內不會再下調,對客利率在邊際上甚至有抬升的趨勢。
不過,從長周期看,消費貸利率下行的趨勢不變。
01 時間窗口近在眼前
業內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是,24%以上高定價產品,以及有合規瑕疵的信貸產品還能放到何時?消金界認為,2023年6月底、12月底將是近期兩個重要時間節點。
按照14號文《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規定:過渡期內,不符合監管規定的存量業務,應當在控制整體規模的基礎上,逐步有序壓降;過渡期內,超出存量規模的新增業務應當符合《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和《通知》要求。
按照“新老劃斷”的原則設置了過渡期,與《征信業務管理辦法》保持一致,即自發布之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
即使有各種困難,利率上限的溝通余地可能隨地方監管的解釋口徑不同,會有部分差異,但是按照金融統一監管的整體思路,晚至2023年底行業的違規違法行為將會進一步被限制。
近期據業內人士反饋,有部分消費金融機構收到了關于“貸款利率”的窗口指導,有機構反饋的指導要求是6月之后,即“過渡期”后,新增貸款利率不超過24%,而有的地區反饋的指導要求是6月之后,新增貸款利率不超過20%。這些窗口指導或許根據地方情況而定,但鼓勵貸款利率下降,讓利于民的指導方針應該是一致且統一的。
雖然沒有說做不到的處罰,但是新的組織架構和領導調整后,在當前金融機構屢屢被重罰的形勢下,還敢頂風作案的機構的后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02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是抓手
事實上,銀行與助貸機構近年來都在積極下調對客利率。消金界發現,最早是2021年末左右,部分銀行直接砍掉了24%以上的新增放款;2022年6月末,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停止了24%以上高定價產品的新增放款。助貸業務的調整周期雖有延后,但考慮到資金來源與政策要求,也都會配合做出調整。
不過,消金界發現,2022年第三、四季度某兩家助貸機構,在地方城商行、農商行的支持下,甚至沖量了一波24%以上的高定價資產,然后宣布2023年逐步降低利率。具體機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賺一波快錢。
考慮到供求關系與短期的成本問題,還有潛在的市場需求,客觀上,行業的高定價產品或將難以高調。絕對打壓與“一刀切”并不切合實際。因此,強化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已成為政策的抓手之一,也就是說,先不論對客利率多少,單就金融服務這一項,商家也要把客戶當成上帝。
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已明確,銀行等金融機構向金融消費者提供金融產品或者服務,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切實承擔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的主體責任,履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定義務。銀保監會網站此前發布的《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近期重慶富民銀行就因存在違反消費者金融信息保護管理規定,而遭遇監管處罰。浦發銀行廈門分行更是因違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規定,被監管處罰款合計386萬元。按照“雙罰”原則直接負責人也被開出了罰單。
截圖自央行官網
剛剛成立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統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工作內容之一就強調了要統籌負責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風險管理和防范處置,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機構的合規部門都清楚,消金界也提醒一下,“630”是多個制度的過渡期結束日,再頂風作業的機構或將要迎來新一輪整頓。
相關案例顯示,涉嫌損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涉及24%以上的高定價部分,主要有(1)強制或者默認消費者勾選(2)強制搭售其他產品或者服務的(3)誤導消費者選擇,明示或者暗示消費者,付費后更有可能獲得借款或者高額度等(4)價格與價值不匹配等多種問題。與此同時,有些機構目前連“利率明示化”都還沒有做到位,這可是有關部門三令五申的事情。
目前,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已將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升至戰路高度,高度重視客戶服務及投訴處理工作。如馬上消費利用自研數字化技術,已建立了嚴格的消保全流程工作體系,實現相關工作全部門覆蓋。中郵消金重視消費者個人數據安全,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每年重要系統都按等級保護三級標準進行測評并獲取保證書。
金融科技平臺也對此強化工作。就在5月15日,信也科技宣布,公司即日成立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CEO李鐵錚出任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主席。
總結來看,金融機構短期對客利率打價格戰或將見底,甚至有抬升勢頭,但長期來看,金融機構與合作機構應做好應對平均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調的準備。在這個過程中,對于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要格外重視。監管部門期待的行業“長治久安”,會在動態中調整,但底線不可突破,紅線不可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