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緯創投
曾經有人用足球來類比投資,我們應該跑向球將要去的地方,而不是球當下所在的地方。投資人很容易遭遇FOMO(害怕錯過),開始追逐當下的熱門賽道,于是難免比市場慢半拍,因為市場就像足球一樣,總是在不斷變換位置。投資人們尤其需要在夜深人靜時反思:自己之前哪些做錯了、哪些做對了,從這些經歷中能提煉出什么……今天,我們把這些“投資筆記”總結為一個欄目,不想寫成刻舟求劍式的總結,而是希望能總結一些經驗,來更快地跑向“球將要去的地方”。
6年前當我第一次走進電池正極工廠調研時,熱得衣服都濕透了,因為三元電池正極有一道重要工藝是高溫燒結,要在接近一千度的高溫下,讓三元前驅體與鋰鹽分解成的氧化物,在氧氣的作用下生成鎳鈷錳酸鋰。
那時市場上動力電池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賽道,甚至還因為新能源車的騙補丑聞而有些負面。哪怕到了2019年,市場對新能源行業也沒有達成共識,到處都能看到一波人在貶損新能源車,另一波人在為新能源車辯護,一副勢不兩立的情景。直到2020年之后理想、小鵬上市,特斯拉、比亞迪交付量屢創新高,寧德時代沖到了萬億市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開始變成超級火爆的賽道。
動力電池行業還經歷了很多技術選擇上的曲折,一度有眾多技術路線在互相競爭,不少廠商追著補貼的方向搖擺,最終一事無成。
電動車的發展離不開鋰、鎳、銅、鋁、鈷、錳等元素,它們都在鋰電池的化學大池子里。比如鎳是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關鍵,而鈷,這種表面呈銀白略帶淡粉色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鐵和鎳之間,有利于穩定材料結構。這些元素都在電動車熱潮中需求暴漲。
比爾蓋茨辦公室里的元素收集墻,世界上已知的所有物質都是由這面墻上的118個元素所構成;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中科院物理所”
對于科技領域,或者說在實業做投資,有點像小時候的數理化考試,你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技術路徑繁多,也很難看清未來走向,與之前的移動互聯網、消費等等賽道非常不一樣。
這時候,對產業周期的領悟和判斷至關重要,市場從來不是走一條直線,但人容易有走極端的傾向,最終這些極端必須得到修正。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想復盤一下動力電池投資的過程,來自經緯董事總經理劉壯,他于2017年加入經緯創投,專注于新能源、先進制造業等成長期領域的投資機會,曾主導投資了容百科技(688005)、海辰儲能、道生天合、拿森科技、易鴻智能、西恩科技、地上鐵新能源等等。動力電池是新能源產業鏈重要的上游零部件環節,在新能源產業鏈的其他環節,經緯還投資了理想、小鵬這樣的整車廠,芯馳、景略、琻捷這樣的汽車芯片供應商,易航、拿森這樣的自動駕駛技術核心零部件研發商等等。歡迎在新能源行業中創業和投資的朋友,與我們深度交流。
01 在2017年看好動力電池
今天,動力電池行業呈現了磷酸鐵鋰與三元材料并行的局面。但在更早的時候,還有鈦酸鋰、鉛酸鋰等等5-6條技術路徑在競爭,鈦酸鋰也紅極一時。最本質的那個指標就是能量密度。
在2017年,那時還是“補貼時代”,很多電動車廠都是因為拿了補貼才能存活,對于上游的動力電池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你當時選擇相信高能量密度是未來趨勢,那么三元就是首選方向,當時還有很多其他選擇,包括按續航里程來算、走小電池包快充路線等等。
對于三元材料來說,當時的一個重要判斷是高鎳化。三元正極材料主要是鎳鈷錳酸鋰,以鎳鹽、鈷鹽、錳鹽為原料,其中鎳鈷錳的比例根據需要調整,比如“8系”NCM811,NCM就是鎳鈷錳的化學元素符號,811是指鎳、鈷、錳的配比按照8:1:1。
三元一路從3系、5系,到6系、8系,現在還有9系,鎳含量不斷提高,這個過程也是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在不斷提高。
但是,高鎳化也意味著技術難度越來越高,整體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以前有很多玩家都可以做3系的材料廠,但6系、8系的一個產線動輒需要幾億資金,這也是不斷洗牌、整合的過程。
我接觸到容百科技是在2017年,那時市場中比較主流的是3系、5系正極材料,有韓國廠商正在投資于6系,但容百科技創始人白厚善的計劃是,跳過6系,直接做8系,他認為這樣的大跨步,可以直接到達一個相對終極的解決方案。
但直接做8系技術難度很大,不僅需要多次燒結、水洗等步驟,對燒結溫度、燒結時間、燒結環境、濕度控制等都需要更精確的控制。高鎳三元材料的表面還很容易與空氣、水、電解液等發生副反應,影響材料性能,這也需要在生產環節做出工藝改進。并且直接到8系,對下游電池廠商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因為高鎳三元從物理化學特性層面,更容易發生熱失控,這也需要在電池設計中,有更好的工程工藝。
當然,高鎳、超高鎳三元材料仍然是一片藍海,如果成功,容百就會是最先有量產8系產品能力的公司。
在一級市場做投資,我們作為財務型風險投資機構,最要看的是未來3-5年的市場,不是當下也不是十年后,高鎳三元材料的技術布局節奏,對我們來說是匹配的。
如果要復盤當時的判斷邏輯,首先還是看好智能電動車,基于這個判斷,去選擇投資核心零部件肯定沒錯。這與之前智能手機的發展很像,雖然后來的手機品牌競爭激烈,有小米、華為、vivo、OPPO等等,但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廠商其實確定性更高,比如做手機攝像頭模組的舜宇光學,也有非常不錯的回報。
另一方面,電池其實是一個技術升級周期較長的行業,這是因為動力電池的技術基礎是電化學,元素周期表在100多年前就已經基本定下,電池行業是通過排列組合不同的化學元素,以及解決一個又一個工程學問題,來漸進式升級迭代,而不是突然發現了一個新元素,然后帶來了顛覆式創新。
動力電池的迭代主要分為材料升級和結構革新,在電池材料中,正極是決定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核心,而正極的高鎳化又是最重要的趨勢,所以我們在當時非常看好容百科技。
02 從投資容百中所學到的
坐在從浙江余姚回上海的高鐵上,我終于接到了容百融資負責人的電話,在經歷了一輪又一輪充滿狼性的搶額度后,我們終于拿到了想要的額度,雖然估值稍稍高于心理預期。
容百很快成功上市,但恰好遭遇了國家新能源補貼退坡,整個行業陷入低谷,當然我們也沒有著急售出,因為我們還是很看好新能源這個大方向。
如果站在今天再去復盤對動力電池的投資判斷,我認為核心是兩點:一是對技術本身要有判斷,而不是為了補貼投機性的換方向,最終很容易失敗。二是對創始人的判斷,我會試圖總結幾個優秀創始人的特質。
對于第一點,動力電池在2019年以前,是受國家補貼政策影響比較大的行業,所以經常是補貼傾向于哪個技術方向,所有人就沖向這個方向,是一種投機心態。比如一度政策在補貼大巴,不少人就去做能量密度低的電池,反正先裝上車,但之后補貼標準發生變化,很多廠商立即資金鏈斷裂。
在2017-2018年期間,國家在補貼高能量密度材料,那時三元是很有優勢的,一批做磷酸鐵鋰的廠商陷入低谷。但自補貼退坡以后,磷酸鐵鋰的價格優勢就又體現了出來,于是從2021年開始,磷酸鐵鋰的裝機量一直在增加,從幾年前的只剩20%市場份額,增長到今天的超過50%,與三元分庭抗禮。
實業投資必須堅持第一性原理,這個是最底層的邏輯,到底是追求低成本,還是高能量密度,還是高放電倍率,這個指標是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客觀選擇的。比如我們選了三元,那就意味著成本上確實會有劣勢,要么針對高端市場,要么爭取國家補貼。
而不是說投了磷酸鐵鋰,是因為國家今年補貼磷酸鐵鋰,那如果第二年補貼方向一變,就會很慘。包括鈦酸鋰這個方向,鈦酸鋰的唯一優勢是安全,但低溫性能特別差、循環能量密度非常低,這就導致大巴每開兩三站就要充一次電,這種投資無非是看中政策補貼,但實際上的市場推廣很難,因為市場不需要一個雖然安全,但每開兩三站就要充電的車。
我們在投資容百的時候,也做過評估,核心還是高鎳三元是一個非常確定的技術方向,就算有一定的補貼因素在,但最終這個方向一定是長續航高能量密度的必然選擇。
想清楚了這一點,就能更坦然的面對政策周期和產業周期。在2019年補貼退坡的時候,容百和大部分公司一樣,都遭遇了低谷,但這是大家都要承擔的風險。最慘的低谷是2019年,當時補貼退坡超預期,很多電池廠、車企資金鏈緊張,下游客戶暴雷,供應商都在計提虧損,后來又疊加疫情因素,比如已經上市的蔚來一度接近資金鏈斷裂。
到了2020年下半年,市場又熱了起來,理想、小鵬上市,特斯拉的銷量和市值都在飆升,明顯感覺到形勢在變化,但是那個時候還不確定是反轉還是反彈。直到2021年初,我們看到很多被投公司的報表有明顯改善,說明市場真正走出了低谷,進入了下一階段。
對于第二點,在和容百科技創始人白厚善的交流中,讓我對實體產業需要創始人有哪些特質,有了更明顯的體會和判斷。
容百科技并不是一個白手起家的企業,創始人白厚善不但是一個技術專家,還是一個成功的連續創業者,他的第一個創業項目“當升科技”在2012年前就在創業板上市。
在更早的1998年,白厚善曾擔任北礦電子材料發展中心主任,當時他發現部門長期研究的氧化鈷,正是下游鋰電正極領域需求極大的核心材料。于是在2001年,白厚善帶領團隊集體解放思想,改制成為當升科技,開始了鈷酸鋰產品的市場化。
但那時當升科技并不富裕,鈷酸鋰材料的研發耗盡了家底,在隨后的價格戰中,差點資金鏈斷裂。在最困難的時候,是靠著全體高管用房產作為擔保向銀行貸款,以及一筆市科委的重大項目資助,才度過難關,最終在2009年成為國內鋰電正極第一名。
這段經歷在我們的判斷中非常重要,首先說明白厚善經歷過大風浪,是優秀的掌舵人;其次在最難的時候,有足夠的領導力帶領團隊走出低谷。這樣的“創始人畫像”,是我們夢寐以求的。
白厚善的另一個厲害之處,是對公司業績預期的準確把握。在我們的被投公司中,有不少創始人會在年初報一個漂亮的業績預期,但到了年底相差甚遠。在我們投資容百后,業績預期基本上沒有太大出入,包括對公司未來半年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會有哪些重大投入和收入,都能兌現。每次跟他交流完,都對未來公司的發展和行業有了更清晰的判斷。
綜合來說,白厚善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在實體產業中的優秀創業者,我們也日夜在尋找這種對技術有熱情、能夠獲得團隊尊重的“傳教士”,而不是“雇傭兵”。
就像李想最近說的,產品驅動往往只是一個結果,而真正的核心驅動力只有兩個字:成長,每一個業務、每一個人才、每一個團隊都要成長,不能停下來。而理想汽車的組織使命就是:掌控自己的命運,挑戰成長的極限。我想這個理念,也適用于很多科技、實業中的創業公司。
來經緯第一年時,我曾主導了一個投資項目,那時我寫了一個自認為肯定可以實現的業績預測。但后來整個行業出現了周期性變化,“市場不講邏輯”的時刻到來,本來信心滿滿的預測全部被打破。從這個事件中,我認識到了對投資時機的把握,不僅僅是邏輯性有多好,而是要對市場短期的反邏輯、非理性行為有充分考慮。
要想抵御這種風險,做深入產業鏈的投資是方法之一。我們內部認為,“產業鏈高地”意味著產業鏈的節點資源和認知能力,因為財務投資人最重要的護城河,就是要更早地發現機會、承擔更大的風險,更早地發現好公司,也就是“投早、投小”。
先梳理清楚產業鏈,在一個行業投資布局3-4個節點公司,基于這些節點再去延展,讓被投公司之間形成協同,這一點如今至關重要。
經緯在2017年前后投資了理想和小鵬兩家核心整車商,基于這種全局視角,順延建立了電池材料、汽車芯片等新能源生態鏈版圖,先后布局了電池正極材料龍頭容百科技,以及海辰儲能、和潤達、易鴻智能、碳語新材料等等。
如今,容百約占全球高鎳正極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中國也不是在一夜之間就打造了動力電池產業,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是用了幾十年時間發展起來的。
無數次行業格局的變換、補貼方向的洗牌、無數企業的起起伏伏在新能源行業接連上演,需要的是步步為營,把每一步技術做扎實;這個行業也不喜歡投機者,過度依賴政策補貼是行不通的。
最終還是需要企業家,要有對技術路徑的嗅覺、要有解決一個又一個工程細節的執著,以及穿越產業周期的格局,才能在隘口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