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馬財經 張凱旌
編輯丨武麗娟
不少網友應該還對京東集團(9618.HK)CEO徐雷的卸任記憶猶新。5月11日,徐雷在朋友圈放出一首美國搖滾樂隊Bon Jovi的“It’s My Life”告別過去,同時原CFO許冉升任新CEO,消息當即在互聯網圈刷了屏,拉開了京東“劇變”的序幕。
6月26日,京東物流(2618.HK)CEO余睿因身體原因辭任,由原京東產發CEO胡偉接任;而胡偉的位置則交給了原京東健康(6618.HK)CFO曹冬;2021年底因身體和家庭原因退休的前京東國際負責人閆小兵也已重新出山,擔任新成立的京東創新零售部負責人。
無獨有偶,6月20日阿里巴巴(9988.HK)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也宣告卸任,此后將專職擔任阿里云董事長兼CEO;由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出任阿里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阿里CEO兼淘天集團董事長。
大廠密集換帥,其中有何共性?又為何是在此時?
京東、阿里:組織、帥位一起變
從繼任者的背景來看,阿里和京東都是著眼于各自在現階段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調整。
徐雷的功績不可否認,其在集團內憂外患下被推至前臺,獲得劉強東鼎力支持后,交出了成績突出的答卷。當疫情來襲,多家互聯網巨頭業績失速、增長觸頂時,京東也一度實現了超出預期的發展,并靠著自營商品、自建物流的穩定模式,成為了股價難得“堅挺”的大廠。
不過,在同行的步步緊逼下,京東的危機感與日俱增。2022年底,劉強東在京東內部針對“低價”的發聲廣為流傳。當公司邁入不同的發展階段,也就需要不同的人來擔任領導角色。
對比營銷出身的徐雷,CFO出身的許冉更擅長在有限的盤子里做出更多利潤,提升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也更熟悉資本結構的變化和運作。由許冉為京東提出的“35711夢想”——“20年后有3家收入過萬億,凈利潤超700億的公司;5家進入500強的公司;7家從零做起市值不低于1000億元的上市公司”搭建基礎架構,是順理成章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一系列職位變動中,許冉反而是在京東任期最短的管理者。其2018年才來到京東,而無論是京東物流新CEO胡偉、京東產發新CEO曹冬還是回歸的閆小兵,都已在京東任職超過十年,是不折不扣的“老兵”。
后續的這些變動,也被外界視為今年京東高層組織變革的延續。
其中胡偉的接任與余睿的身體狀況有關,兩人都是80后,也都是從京東物流內部的體系中成長起來。京東內部人士稱,余睿最近身體不好,具體何時能康復回歸,要看恢復進展。
曹冬畢業后的經歷一直與審計、財務緊密相關,接任前是京東健康的CFO。而京東產發正值上市關鍵時期,需要具備優秀專業能力和對公司有深刻理解的領導者。
至于閆小兵,是曾“幫助京東構筑3C家電業務穩固行業根基”的名將。此番回歸將會接管新業務單元創新零售部的重任,據“雪豹財經社”,創新零售部旗下包括七鮮、前置倉、技術研發和供應鏈運營四個業務部,主打線下和即時零售場景。
除此之外,京東零售CEO辛利軍管轄的大商超、3C數碼、家電家居生活和汽車四個事業部也都有調整,背后的邏輯是從品類劃分改為以場景劃分。
不難看出,現在的京東確實在經歷一場從上到下的變革,而且板塊之間大多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這對高層的用人無疑是一種考驗。
產業時評人張書樂認為,任用資深同時又對繼任項目有深刻理解的京東人,某種意義上追求的是他們在創新的同時符合實際的穩健,以期在貨架電商和直播電商的大沖撞大融合時代,守住并拓寬京東的護城河。
與京東類似的是,阿里對CEO的調整也是繼組織變革后的延伸動作。
今年3月,阿里推動“1+6+N”組織變革,此后阿里巴巴集團轉型為控股集團,不再直接管理旗下阿里云、淘天、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六大業務集團的日常運營,轉為了支撐協調各業務集團發展、孵化創新業務的角色。
可以說,作為控股集團的阿里,更像是一家投資公司。在此背景下,見證阿里一路走來,且有深厚投資背景、能站到更高視角觀察全局的蔡崇信和吳泳銘接替張勇便是情理之中。
風投機構出身的蔡崇信,曾在阿里創業過程中多次力挽狂瀾,找到軟銀孫正義、收購雅虎中國背后都有其身影,公司早期的管理、資本架構,也幾乎都是蔡崇信搭建的。而吳泳銘則曾主導高德、UC的投資并購,并創立了元璟資本,已經投出了理想汽車(2015.HK)、涂鴉智能(2391.HK)等高新技術企業。
吳泳銘還是阿里的技術大牛,企業初創時期就被委以搭建阿里平臺架構的重任,在成立廣告營銷平臺阿里媽媽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還推動了阿里移動端產品的普及。這樣一位全能選手擔任CEO,是讓阿里放心的。
大廠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刻
“不擁抱變化就會變得僵化,不改變自身就會被時代打敗。”阿里前CEO張勇在今年3月發布的全員信中的這句話,是對阿里乃至京東近期一系列變革的精準概括。
電商行業增速放緩早已不是新鮮事。阿里最近三個財年的營收增速分別是40.72%、18.93%、1.83%,逐年下滑;京東也經歷了類似的狀況。
與此同時,拼多多(PDD.O)卻逆勢崛起,雖然營收體量上還與京東、阿里有質的差距,但其狂飆的增速和暴漲的凈利潤,已經切實讓京東、阿里體會到了緊迫感。
此外,抖快等內容平臺也正在奮力追趕。今年年初一家美國的科技媒體曾報道稱,抖音2022年電商GMV達2080億美元(約合1.41萬億元人民幣)。雖然這一數字后續被抖音辟謠,但據“晚點財經”、海豚智庫電商創始人李成東等業內人士透露,該數字在1.41萬億-1.5萬億之間的確定性是比較大的。這意味著僅從GMV的角度看,抖音僅用時2年就走完了阿里10年、京東13年的路。
張書樂認為,貨架電商正在被直播電商沖擊,且兩者都呈現出發展疲態而進入一種相互融合階段,如果不求新求變,就可能在電商領域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而遭遇淘汰的厄運。
在此背景下,變革無疑有助于找尋新增長點。在電商領域,大廠可以開拓“低價”、海外市場,而其他的獨立業務,則代表新的價值空間。
除了外部的競爭和擠壓,內部的問題也是變革產生的原因之一。
經歷了多年的爆炸式增長后,互聯網大廠已經變得十分臃腫。阿里此前集團人數一度突破25萬,京東員工數更是在2022年底突破了45萬,兩者相加甚至超過了延吉這類邊陲小城的常住人口數。當組織變得冗雜、官僚主義盛行,甚至因為復雜流程、部門內斗導致動作變形,很容易讓大廠錯失發展良機。
去年年底,一則“劉強東痛批京東中高層拿PPT欺騙自己”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其中提到,劉強東表示部分高管醉心于PPT和奇妙詞匯,吹得天花亂墜但執行一塌糊涂,還舉例說在一次京東零售戰略會上,整個京東零售只有1.5個人在說真話、提問題。
幾乎是同一時間,馬化騰也在內部會議上痛批騰訊(0700.HK)存在的嚴重貪腐、低效等問題,還放狠話說“留給某些業務的時間不多了”。
針對這類“大企業病”,變革組織架構是一個很有效的治理手段。阿里的“1拆6”,便是讓各業務集團能以更敏捷的姿態面對市場競爭,并通過更靈活的股權激勵手段提高員工積極性,讓市場而非績效成為檢驗項目是否成功的標準;京東今年4月的變革,也在給予品類負責人更多決策自主權,主打原則都是讓能聽見炮火的人指揮戰斗。
值得注意的是,高管層換血并非阿里、京東的專利。去年年底,小米(1810.HK)CEO王翔退任,由盧偉冰接替;今日頭條迎來了第五任掌舵者;今年4月,拼多多聯合創始人趙佳臻出任執行董事和聯席CEO,成為繼黃錚、陳磊后拼多多第三位CEO……
互聯網分析師葛甲認為,阿里和京東因為體量大,換得反而相對慢一些。“科技行業陷入低谷這么久了也沒完全走出來,肯定要思變,把架構、組織調整好再出發。”
在葛甲看來,變化是互聯網和電商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現在需要的是“喬布斯式”的改變。當年摩托羅拉、三星也曾統治市場,結果蘋果卻將整個手機江湖推倒重來,現在也需要科技、商業模式的變革,才可能讓整個市場產生大的增量。
不過,也有樂觀的觀點認為,選擇在此時進行人事變動可能是因為企業收到了利好的信號。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當前經濟環境趨勢多變,互聯網平臺企業肩負支撐經濟發展創造社會就業的重任,經歷了高壓監管的考驗之后,影響企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減少,企業需要調配人力資源來更好地應對新形式,掌握引入新投資的戰略機遇,避免可能出現的風險。”
無論如何,接下來對于阿里和京東而言,都是一場不能輸的戰斗。
你如何看待阿里和京東大面積的人事調整?對前任管理層和繼任者有怎樣的印象?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