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車百智庫 陳重山
編輯|阿峰
最近一段時間,“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話題惹來行業熱議。
先是摩根士丹利發布看空動力電池的報告,認為行業“產能過剩”,將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從中性降級至低配,并保持對大部分其他電池廠商的中性評級;后有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警示動力電池產能過剩,他指出,到2025年中國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為1200GWh,但目前行業的產能規劃已經超過4000GWh。還有有關部門領導在動力電池大會上關于“避免盲目擴張和無序發展”的表述。
不過,也有機構,如中信建投認為,“在行業發展早期就定論行業產能過剩為之過早。”目前,業內更認可的觀點是動力電池行業出現了“結構性過剩”。
近三年來,動力電池產量中裝車的比例,確實在不斷降低。據乘聯會的數據,2020年動力電池裝車的生產電池裝機率達到76%,2021年是70%,2022年是54%;進入2023年以來,截至5月,是51%。

這其中,三元電池裝車比例已從此前的80%降低到2023年的48%的比例,磷酸鐵鋰電池從71%降至56%的比例。即,無論是三元電池,還是磷酸鋰鐵電池,“結構性過剩”和庫存壓力較大,都是重要問題。
在動力電池領域,不僅僅鋰電池出現“結構性過剩”問題,就是此前被普遍看好的向鈉電池,乃至固體電池轉型之路,也不太順利。
此前輿論曾稱2023年為鈉電池元年,但目前2023年已過半,鈉電池上車的車型并不多。而且,證券日報發文認為,“鈉電池車”未來或只能“主攻微型車”。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在應用方面,鈉電池目前還需要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鈉電池或將無法取代鋰電池地位。
至于被寄予厚望的固態電池,蔚來創始人李斌曾公開表示,全固態電池量產還是很遠的事情。業內預計真正的全固態電池量產仍需5年-10年。目前,即使半固態電池的量產裝車,也僅僅處于“提上日程”的階段。
儲能,一直被認為動力電池廠商的第二增長曲線。但是,直至目前,儲能行業依然面臨盈利難題,還需進一步探索可行的商業模式。而且,因為動力電池產能已經“結構性過剩”,為了消化產能,電池廠商紛紛開展儲能業務布局,已經導致價格戰爆發。
因此,當前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進入到了“平臺期”,急需找到全新突破口。
目前看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出海進程將會按下快進鍵”的預言,或是當前動力電池“過剩”問題的最優解。
本文圍繞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現狀,試圖回答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動力電池產能是否過剩?
2、當前,動力電池行業轉向儲能,能否能解決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
3、鈉電池、固態電池大規模量產時機到了嗎?
4、動力電池“結構性過剩”問題,當前的最優解是什么?
一、產能“結構性過剩”
在車企界,不僅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公開警示動力電池產能的問題,一汽集團總經理邱現東也在日前表示,動力電池行業中,從2022年至今,50多家企業對外公布的億元以上投資項目超過125個,總投資預算超過1.4萬億,產能規劃超過2500GWh。這些產能規劃如果真正實現,就會有產能過剩的風險。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就曾預警,到2023年,電池的裝車需求會在1200GWh左右,但實際產能卻可能大幅超出,達到3000GWh左右。
不過,也有機構,如中信建投認為,“在行業發展早期就定論行業產能過剩為之過早。”
目前,業內更認可的觀點是動力電池行業出現了“結構性過剩”。這是因為,普遍衡量動力電池是否過剩,需要以實際投產及在建產能為主要參考,而產能規劃更多體現了投資者對于未來產業發展的預期。
招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白毅陽也認為,動力電池的產能過剩主要是結構性,目前動力電池前十大廠商競爭格局基本確定,而且頭部電池廠還是比較克制,其他電池廠的產能規劃落地可能性較低。
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的動力電池生產與裝車中,這種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是存在的。
近三年來,動力電池產量中裝車的比例在不斷的降低,據乘聯會,該比例從2020年的76%,2021年電動70%,2022年的54%,一直降到2023年5月的51%。
另外,從動力電池的累計產量和上車量之間的差異,也可以看出 “過剩”的情況。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545.9GWh,累計同比增長達148.5%。與之相對的,去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4.6GWh,累計同比增長90.7%。可以看到,2022年動力電池累計產量是累計裝車量的1.85倍。
進入到今年,今年前5個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為119.2GWh,累計同比增長43.5%。今年前5個月動力電池累計產量為233.5GWh,累計同比增長34.7%。對比來看,今年前5個月動力電池的產量接近裝車量的二倍,動力電池產量遠高于需求。
這就意味著,電池工廠生產出來的動力電池,有將近一半無法上車,只能進入庫存。也因此,研究機構EVTank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顯示,2022年全產業鏈的動力電池庫存高達164.8GWh,創歷史新高。
對此,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的觀點,或可解釋這種產能過剩的現象。
他認為,這一定程度是低端產能過剩,但是,高端、優質產能不夠。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也表示,高端車型和低端車型所用的電池產品肯定有所區別,存在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無法消化的問題。
二、轉向儲能,但不盈利
即使動力電池行業僅僅呈現出產能“結構性過剩”,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譬如,對于那些擴張迅猛的二線電池廠商,有可能因為過剩,從而受到強力沖擊。畢竟,這些二線企業在競爭中,無法依靠質量取勝,不得不要采取低價策略來爭奪市場份額,其利潤率較為低下。因此,在“供大于求”的市場中,面對行業沖擊,這些廠商沒有太強的招架能力。
摩根士丹利的研報則認為,此輪“過剩”,有極大可能會引起新一輪的價格戰,而這將加速二線電池廠商進入產能整合與優勝劣汰的階段。即使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也會面臨裝機量下滑的風險。
如何消化“結構性過剩”的產能,成為一個較大的問題。
一般來說,儲能是這些電池廠商的第二增長曲線,能消化部分產能。以寧德時代為例,儲能系統業務是其營收和占比增長速度最大的業務。財報顯示,2022年寧德時代這方面的營收為449.8億元,同比增超2.3倍,占總營收的13.69%。
對于產能已經過剩的二線電池廠商來說,儲能業務更能幫助它們釋放產能,或使已經規劃的產能走向快速落地。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分會統計,到2025年新型儲能的產業規模或突破萬億大關,到2030年預計接近3萬億元,這為過剩產能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行動起來。寧德時代于今年發布了全球首個零輔源光儲融合解決方案,比亞迪也推出首款集成刀片電池的儲能系統“比亞迪魔方”,蜂巢能源則發布了應用于電力、工商業和家庭三大場景的短刀全系儲能電芯及產品。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也已計劃于2023 年第三季度開工,2024 年第二季度投產。
相較于動力電池業務,儲能業務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尚未盈利。
早在2013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就建議,我國要形成儲能應用的商業模式,創造有利于儲能價值實現的商業模式。但是,直至目前,儲能行業依然面臨盈利難題,還需進一步探索可行的商業模式。浙江萬里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云亮表示,目前國內尚無一家真正實現盈利的儲能企業。大多數儲能企業,依靠的是補貼存活。
甚至于,儲能行業未盈利,就先打起了價格戰,據中關村儲能聯盟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儲能系統中標均價為 1.47 元 / 瓦時,環比下降 4%,其中 3 月中標均價降至 1.37 元 / 瓦時。
可見,轉向儲能業務,并非解決當前電池廠商“結構性過剩產能”最快,且最好的方式。
三、鈉電池、固態電池?
對于動力電池行業,此前有兩個被寄予厚望的技術路線,一是鈉電池,二是固態電池。這對解決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來說,也是值得期待的。
但是,今年看來,這兩個技術路線,均發展不順。
關于鈉電池,此前很多研究機構認為,2023年將會是“鈉電池量產元年”,甚至認為鈉電池是“鋰電池的平替”,將逐步取代鋰電池。如今,2023年已過半,“鈉電池量產元年”的說法,似乎并不準確。
鈉電池上車的車型,目前并不多。據工信部日前公布第372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奇瑞汽車旗下的奇瑞牌NEQ7000BEVJH11L純電動車型,以及江鈴汽車旗下羿馳牌JX7001ESMBEV純電動車型,將搭載鈉電池的車型,但這兩款車均是微型車。為此,證券日報發文表示,“鈉電池車”未來或只能“主攻微型車”。
業內人士對鈉電池是“鋰電池平替”的說法,產生了質疑。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在應用方面,鈉電池目前還需要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目前看來,鈉電池或將無法取代鋰電池地位。
另外,關于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如蔚來創始人李斌所言,量產還是很遠的事情。歐陽明高院士則預測,2025年是液態電池向固態電池過渡的關鍵期,而2030年應該是轉向全固態電池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在2030年前,液態電池及半固態電池等現有的鋰電技術仍將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因此,全固態電池要實現產業化、并對市場格局產生重要影響,仍需十年左右。目前,即使半固態電池的量產裝車,也僅僅處于“提上日程”的階段。
近日,豐田宣布了固態電池技術的巨大進步,看似給固態電池的快速落地帶來了希望,但是,從目前其公布的信息看,專業人士對此持懷疑態度。
豐田表示,公司的固態電池成本、重量、體積均實現減半,充電最多10分鐘,續航就能達到1200km,并表示,“這種固態電池現在就可以開始生產。”這個宣布,已使得豐田的股價得以快速上升。
但是,豐田一方面宣布“現在就可以開始生產”,一方面又宣稱“量產時間在2027-2028年”,顯得十分矛盾。而且,豐田沒有公布其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也沒有公布使用了什么材料,讓業內只能“霧里看花”。
對此,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表示,“如果豐田說今天能量產全固態電池,我是持懷疑態度的,目前全行業誰都不具備量產全固態電池的能力。至于到2027年能否量產,作為技術人員,我也很難說得準確。”這是因為,業內均認為,全固態電池目前還有些行業核心問題亟待解決。
四、出海,當下最優解
出海,或許是當前動力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的最好解決方法。
我國的動力電池出口一直處于快速增長態勢。2017-2020年,中國鋰電池出口額以每年20%-35%的速度穩步增長,到2022年,中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金額3426.56億元,迎來了86.7%的爆發式增長。
進入2023年,這一迅猛的增長態勢只增不減。據海關總署公布數據,第一季度,我國鋰電池出口達1097.9億元,同比增長94.3%。
即使增速如此之快,但我國動力電池出口的市場空間依然未充分發掘。
據SNE Research發布的數據,2022年全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達到517.9GWh,同比增長71.8%。在裝車量前十名的企業中,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占據6個席位,合計市場份額達60.4%。該數據看似很大,但是仔細分析會發現,大部分都來自于我國市場的貢獻。

我國動力電池廠商對單一我國市場的依賴太重,在我國以外的市場,日韓企業更有競爭優勢。LG新能源CEO權英壽曾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就曾表示:“寧德時代對中國客戶的高度依賴是一個弱點,而在爭取歐洲和美國的全球客戶方面,我們處于領先地位。我們預計將在全球市場份額超過寧德時代,成為全球第一。”
SNE Research的數據也支撐權英壽的觀點,2022年1至9月,除中國市場以外的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裝車量排名中,韓國LG新能源名列第一,市場份額為30.1%。而且,包括LG、SK、SDI三家韓企的市場份額已占56%。我國上榜的企業,僅兩家,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寧德時代僅以18.9%的市場份額,占比第二,而且是與日本松下并列第二。比亞迪排名第十,僅占0.4%的份額。

擺脫對單一我國市場的依賴,快速出海,搶占本屬于我國動力電池行業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成為了我國電池廠商的當務之急。
不僅僅動力電池產品需要大力出口,動力電池產業的出口,也要快速推進。憑借我國企業在動力電池領域積累下來的產業優勢和行業沉淀,我國具有對外輸出的實力,而我國輸出的動力電池產業也能反哺行業,帶來更優質的發展。
在剛剛舉辦的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我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指出,國內三元電池能量密度超過300Wh/kg,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超過200Wh/kg,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尤其是在磷酸鐵鋰領域,我國已經引領世界動力電池發展的潮流。
今年以來,國內動力電池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已經頻頻拿下海外車企長期大額訂單,加速“出海”、廣泛布局,逐步擴大在海外的生產、研發基地規模,搶占市場份額,謀求自身發展。
這正驗證了張永偉此前的預言——“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出海進程將會按下快進鍵”。
具體來看,目前,寧德時代在德國、匈牙利兩國均設有海外工廠,總規劃產能達114GW;今年,寧德時代與福特公司達成深度合作,赴美建廠。另外,國軒高科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擬于歐洲建設動力電池工廠;遠景動力在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國布設零碳電池工廠;蜂巢能源在德國建設兩家海外工廠;億緯鋰能在馬來西亞和匈牙利均布有生產基地……
總之,加速出口,或是動力電池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當前的最優解。但是,對于動力電池行業的未來,加速研發,讓鈉電池、固態電池等盡快落地、“上車”,也同樣重要。在2022年底,張永偉建議,當前我國應加大對下一代電池的研發投入,完善新技術產業鏈環節,并尋求適宜的應用場景以推動技術落地和迭代。
【全文參考】
[1]《動力電池產能過剩警報背后:高端不夠,低端過剩》,新京報
[2]《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3):動力電池高質量“續航》,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