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參加2023慕尼黑車展的比亞迪,對外釋放了更多在歐洲市場的相關信息。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車展媒體溝通會上表示,比亞迪考慮在歐洲建立其首個整車工廠以實現生產本地化,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選址工作。
此次慕尼黑車展上,比亞迪展示了包括漢、元PLUS(海外命名為BYD ATTO 3)、海豚、海豹、宋PLUS EV冠軍版以及騰勢D9在內的六款純電動車型,涵蓋了轎車、掀背車、SUV、和MPV。而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iTAC智能扭矩分配系統、刀片電池等先進技術也得以展示。
比亞迪很早就在歐洲開展業務,包括早期為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手機廠商生產零部件,以及后來的電動大巴和儲能業務進入歐洲。比亞迪主要的乘用車板塊是在2021年才開始涉足挪威市場,并在隨后的2022年年底在多個歐盟國家開啟新車交付。
李云飛表示,在過去的一年里,比亞迪已經在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15個歐洲國家內建立了超過140家門店。合作的經銷商包括荷蘭的Louwman集團、挪威的RSA、瑞典的Hedin集團等。今年年底,比亞迪在歐洲的經銷商數量將達到200家。
比亞迪在歐洲不僅面向個人消費市場,在車隊客戶方面,比亞迪與租車公司SIXT合作,計劃在未來六年內提供10萬輛新能源汽車。后者成立于1912年,是德國第一家提供租車業務的公司。
據 Statista 報道,比亞迪與美國的特斯拉等更為專業的電動汽車公司已經領先。比亞迪在2023年上半年售出的新能源汽車數量接近120萬輛,大約是德國主要品牌銷量總和的兩倍。
比亞迪正在加大海外市場的開拓,今年1至8月,比亞迪的海外乘用車銷量已經將近12萬輛,遠超去年的5.59萬輛。李云飛表示,今年在海外市場,比亞迪的銷售計劃是在25萬輛左右,“從目前銷售情況來看達成目標問題不大。”
不過在海外銷量高速增長的同時,外界有觀點認為,樂觀的數字并不能使實際挑戰得到解決,這些挑戰包括與西方品牌的激烈競爭、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成見,以及需要適應歐洲多樣化市場環境的壓力。
對于比亞迪而言,擺脫廉價制造的刻板印象是重中之重。這需要通過提供高質量、高性能的產品來實現。其次,建立品牌信任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汽車文化和工業基礎深厚的德、法、意等國。這同樣仰賴于比亞迪在技術和產品質量方面的持續投資和展示。
業內人士指出,包括比亞迪在內的中國汽車制造商不僅需要強化自己的產品優勢和制造規模,還需要在海外建立完善的銷售、配送和服務網絡。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投資和多方合作。
歐洲已經成中國汽車最大出口目的地,在加大向歐洲整車出口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謀劃本土化生產。除了比亞迪,上汽集團此前也宣布,將在歐洲建立整車工廠,目前正在進行選址,自主建廠和收購工廠都將有可能。此外據外媒報道,包括奇瑞在內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已與英國官員進行會談,討論在當地制造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