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味研究 小白
成立近10年之后,美食生活方式品牌日日煮(DayDayCook)正試圖奔赴資本市場。
前不久,據金融界報道,日日煮已經與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Ace簽訂協(xié)議進行合并,擬借殼以“DDC”為股票代碼在納斯達克上市。這也是2020年傳出要在港上市傳聞后,日日煮在資本市場上的又一大動作。
成立于2012年的日日煮,最初以圖文的形式分享食譜,隨后趕上短視頻風口,轉型成為美食視頻欄目。時至今日,日日煮已經成為坐擁8000萬活躍用戶的頭部賬號(官網信息)。
在粉絲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日日煮也在探索變現渠道,從廣告到線下店,再到電商,自媒體所能想到的變現方式都有涉及。
然而事與愿違的是,日日煮時至今日依然未脫離虧損的泥淖。據金融界報道,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日日煮的凈虧損分別為人民幣1.58億元、1.14億元、3.46億元。
上市能否成為拯救日日煮業(yè)績的良方,其奔赴資本市場的道路又能否一帆風順?
自媒體起家
日日煮發(fā)展至今,經歷過兩個關鍵的轉折點。
2012年,時任香港上海匯豐私人銀行投資管理部研究員的朱嘉盈辭職創(chuàng)業(yè),成立了日日煮——一個專注于分享美食菜譜以及供用戶交流美食的網站。
憑借高質量的美食圖文內容,日日煮很快擁有了一眾粉絲。到2013年,在文字之外,日日煮又加入了視頻的分享形式,逐步使公司成為美食類視頻品牌。
第一個轉折點發(fā)生在2015年,這一年日日煮進軍內地市場,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事后來看,日日煮的決策可謂明智。
彼時,國內短視頻正處于爆發(fā)前夜,隨著短視頻的不斷發(fā)展,美食類視頻逐漸脫穎而出,成為用戶最喜愛的內容之一。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在短視頻領域,用戶更加偏向幽默搞笑、生活技能、新聞等內容,但對于美食類的興趣在顯著提升,偏好率從2017年的19.8%上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32.2%。
日日煮成熟的視頻制作經驗以及精良的內容,加上月更120~150條內容的更新頻率,讓其早早搶占了先發(fā)優(yōu)勢,很快便在優(yōu)酷、土豆、愛奇藝、騰訊和樂視等平臺上站穩(wěn)腳跟,逐漸積累起了大批粉絲。
良好的發(fā)展勢頭也讓日日煮獲得了資本的青睞。2016年,日日煮獲得由合一資本,信智資本、MFund 魔量基金等共同投資的3500萬元;2017年,又獲得由K11鄭志剛和阿里巴巴創(chuàng)業(yè)者基金領投的1億元B輪融資。資本加持下,日日煮突飛猛進,門店相繼在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落地。
2020年,疫情的爆發(fā)讓被迫宅在家中的都市年輕人開始親自下廚,但糟糕的廚藝使他們不得不依賴于各種廚藝類App,這讓美食自媒體行業(yè)再度迎來爆發(fā)。中國青年報數據顯示,為能吃到美食,72.2%的受訪者會專門在廚藝類App(美食節(jié)目)學習,50.4%的受訪者會向家人朋友遠程求助。
作為美食自媒體中的佼佼者,日日煮繼續(xù)收獲融資:2020年8月獲得Talis Capital、Ironfire Capital的B+輪2000萬美元融資,2021年年初獲得2500萬美元C1輪融資。
與此同時,日日煮的用戶體量也在快速增長,到2021年年底,日日煮已經擁有8000萬活躍用戶以及500萬付費用戶。
商業(yè)化變現困難
看起來一帆風順的日日煮,在變現這件事上,卻并不順利。
日日煮在具有一定用戶規(guī)模之后,開始商業(yè)化試水,除商務廣告之外,在電商與線下店方面都進行了嘗試。
2016年,日日煮推出特色電商“小煮集市”,將視頻中出現的產品上架售賣,商品涵蓋果蔬生鮮、優(yōu)選美食、飲料沖調、品質餐廚、美妝個護、家居日用等。
2017年,日日煮在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推出首家美食體驗館,為消費者打造出“都市廚房”。
然而,多元探索并未帶來良好結果。以線下品牌店為例,高昂的租金、人力與設備成本,使得日日煮的門店平均收回成本周期長達10~13個月,漫長的回本周期讓本就盈利困難的日日煮更加苦不堪言。疫情的爆發(fā),也讓日日煮的線下門店從2018年的6家縮減到如今的3家。
事實上,無論是特色電商,還是線下體驗店,都無法撐起日日煮的營收。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年日日煮收入1.56億元,凈虧損1.58億元。
為擺脫困境,2019年底,日日煮啟動重要策略轉變——不再局限于“平臺”,轉而塑造“品牌”,并在RTE(速食)和RTC(快速烹飪)兩大領域推出多款獨家產品,包括“撈!超有飯系列”“自熱火鍋系列”“名廚功夫菜”等系列,進軍預制菜賽道。
然而反響同樣平平。
一方面,日日煮的帶貨能力遠不如一些頭部創(chuàng)作者。日日煮官方淘寶店數據顯示,其產品的平均月銷量維持在100單左右,反觀李子柒店鋪中的產品,月均銷量均是1W+。帶貨能力背后體現的是視頻博主的號召力,而這與美食視頻的內容和形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日日煮發(fā)布的視頻多是食譜的影像化,更偏傳統(tǒng),而野食小哥、李子柒和日食記等品牌都塑造了帶有故事性的形象,更能貼合消費者的心理。
另一方面,預制菜賽道是當下的熱門賽道,涌入了諸多實力強勁的玩家,反觀后來者日日煮,在供應鏈、創(chuàng)新等方面都要遜色于老牌玩家。
因此,日日煮在RTE(速食)和RTC(快速烹飪)兩大領域的一番折騰,非但沒有增加其營收,反而日益虧損。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上半年,日日煮的營收分別為1.69億元、0.88億元,虧損則為1.14億元、3.46億元。
三年虧損7億多元,上市成為是日日煮無奈的選擇。
上市割韭菜?
早在2020年,日日煮便傳出要登錄港股的消息。
一年后,港股上市事宜不了了之,日日煮決定以SPAC的方式在美股上市。2021年8月,據金融界報道,日日煮將與Ace簽署協(xié)議合并,并以DDC新股票代號于納斯達克上市。
根據協(xié)議,Ace計劃以私募投資公開股票方式融資約3000萬~4000萬美元,合并后,日日煮整體估值約3.77億美元。
所謂與SPAC簽署協(xié)議合并上市,簡單理解便是借殼上市。相比傳統(tǒng)的IPO,采用SPAC可以更低的成本上市,同時周期也更短,最重要的是,上市門檻比較低,對于公司營收狀況、凈資產、市值等方面也沒有嚴格的準入限制,因此SPAC也被戲稱為“割韭菜”利器,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更是公開對其批判。
雪豹財經社在其文章中指出,依靠SPAC上市的公司,股價表現總體跑輸傳統(tǒng)IPO,同時,近年來通過SPAC上市的優(yōu)客工場、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FF)等,表現都不佳。因此日日煮通過SPAC上市,也被諸多業(yè)內人士質疑為上市是為了套現離場。
對于日日煮來說,想要打破質疑,在上市后獲得良好的收益,需要證明其內容能力與變現能力,一方面是在日益內卷的美食視頻賽道,維持長期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另一方面則是,能否將線上線下盤活,擺脫虧損泥淖。
無論如何,日日煮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離開投行,她靠教人做菜做出一家上市公司》,投資界
2.《腹背受敵的日日煮,憑什么奔赴港股市場?》,港股研究社
3.《日日煮的IPO大菜,煮熟了?》,劉曠
4.《日日煮擬“借殼”赴美上市,交易價值最高3億美元》,金融界
排版 | 藝馨
監(jiān)制 | 小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