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王月倫
編輯 | 莊鍵
根據多家行業機構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每年的裝車量將超過1 TWh,相當于2021年的3-4倍。若以每輛新能源車搭載50 KWh電量計算,1 TWh動力電池足夠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需求。
除了產量大幅度提升,鋰電池行業步入TWh時代后,在供應鏈、技術創新、行業格局等多方面也將迎來新變化。在TWh時代,鋰電行業將出現哪些趨勢?11月23日,界面新聞邀請了三位鋰電領域專家,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就這一話題進行探討。
鋰價暴漲引發供應鏈擔憂
“TWh時代供應鏈安全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秘書長張雨表示,目前,許多電池、整車企業與鋰鹽、正負極材料等上游產業鏈企業合作成立合資公司、簽訂采購協議,以求在上游礦產價格變動時,實現成本對沖。
據上海鋼聯數據統計,電池級碳酸鋰現貨近一周均價最高達59萬元/噸,創下歷史新高。相較于2019年只有5萬元/噸的碳酸鋰價格,上漲超過十倍。
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高級經理王學雷認為,碳酸鋰價格上漲的根源是供需結構失衡,供應的增速沒有及時匹配上需求的增速。
他解釋稱,產業存在兩大主要矛盾。一是鋰資源作為小礦種,在下游產能擴張周期之前,產量小且幾乎沒有大公司參與,而下游的電池超級工廠帶來了超級需求,需求和產量之間形成矛盾。
二是鋰資源企業擴產計劃和實際落地之間的矛盾。如果按鋰資源企業對外披露的規劃,今年原本應該達到供需平衡點,但是實際產能落地卻不如預期。
電池行業面對鋰材料的漲價相對被動。張雨提及,除了布局鋰礦,通過改進產線來降本是大趨勢,許多企業主要通過提升良品率來增加產品的銷售額。
“鋰資源供給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是要落在電池回收上。”王學雷提出。據上海鋼聯統計,今年回收的鋰資源占國內鋰資源供給的比例已達10%,較此前有較大躍升。目前電池關鍵金屬鎳、鈷回收率可以做到98%以上,鋰的回收率為90%。
鋰價的高升也給電池回收業務創造了機遇。王學雷提到,提高資源回收率需要增加工序,這意味著成本增加。只要碳酸鋰價格足夠高,鋰的回收率就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在企業紛紛布局鋰礦、電池回收業務熱度增長等趨勢下,王學雷預估,明年二季度鋰資源會基本達到供需平衡點。在一季度末期,價格可能就會做出相應反應。
車企造電池無法撼動行業格局
鋰資源漲價造成的成本壓力,促使鋰電企業紛紛通過上調電池價格,提升其盈利能力。寧德時代(300750.SZ)、國軒高科(002074.SZ)等多家鋰電池企業,在今年相繼宣布調整產品售價。高工鋰電數據顯示,年內動力電池價格普遍上漲15%以上。
在此背景下,廣汽集團、蔚來、小鵬等多家新能源車企宣布自建電池產線。中創新航(03931.HK)副總裁王小強認為,車企自產電池并不足以改變市場供應格局。
他表示,鋰電池是非標產品,車型的開發在項目啟動時便需要和電池深度綁定,車型續航、底盤設計高度、電池尺寸等關鍵參數都要開放給核心供應商。
這意味著車廠造出的電池具有排他性,有競爭關系的車企不會使用此類電池,所以車企汽車銷量要足夠大,才能支撐其自產電池的投入。因此,相較于獨立第三方電池廠,車企自造電池在成本方面不具優勢。
王小強同時提到,電池技術難度高,且迭代速度快,產品需要很長時間的積淀。在此基礎上,電池企業產品、技術的多樣化,可以支撐車企多樣化地開發有競爭力的車型。但如果車企綁定自造電池,可能會拖累車型的多樣化,失去技術競爭力。
車企造電池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常陷入缺乏成本優勢,并且技術落后的困境。日產汽車此前也曾擁有電池業務AESC,但在2018年決定將其出售。
當然,車企自建電池產線也并非全無意義。王小強建議,車企可以建小試線、中試線或者少量產能,來更好地認識電池,因為電池技術迭代非常快,完全不懂電池就做不好車。同時,少量產能可以作為供應鏈的補充。
鋰電出海才能實現真正領先
到歐洲建電池廠、赴歐洲二次上市成為近兩年來中國鋰電行業的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