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線出行 陳秋曉
編輯|周雄飛
失望,成了特斯拉本周投資者日活動的主要關鍵詞。
就整場活動來看,2.5萬美元低價新車、完全自動駕駛、HW4.0芯片以及4680電池,這些行業為之關注的新產品、技術進展一項都沒提到,以至于特斯拉市值在這一活動期間蒸發了2048億元,近兩日其股價一度跌超6%。
取而代之的,則是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對于特斯拉、以及地球未來的展望,也就是所謂的宏圖第三篇章——讓地球走向完全可持續能源之路。
總結來說,要實現馬斯克口中“一個完全清潔可持續的地球”,需要達成的條件可量化為:240TWh的儲能設備、每年生產30TW的可持續能源、將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基建(不到地球總面積0.2%)、大規模普及電動汽車、采用氫氣等清潔能源作為主要能源供給等等。
特斯拉宏圖篇章,截圖自投資者日直播
當馬斯克向投資人們畫完這張“宏偉藍圖”后,他也向臺下的“金主”們伸出了要錢的手——要實現這些需要投資10萬億美元,“我希望在座的都是地球投資者?!?/p>
這一場景,在業內看來,馬斯克把原本的新產品發布會,硬生生的變成了一場“畫餅”式的項目路演。投資人、公眾及行業人士會對此失望,也在情理之中。
但就在馬斯克畫的大餅中,其實也隱藏了他的新野心。
新能源汽車,作為特斯拉的主要業務,馬斯克為此業務提出了他的新計劃——通過下一代汽車平臺,以實現集成化的組裝,從而在降低工廠占地面積及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這一動作,就意味著特斯拉此后的成本會進一步降低,相應地提高毛利率,進而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和規模。基于這一背景,特斯拉未來為了提升銷量,很大概率還會扛起降價“鐮刀”,向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揮去,與比亞迪等車企搶奪用戶。
除了想與車企搶生意之外,馬斯克還把矛頭瞄向了儲能、充電樁、人工智能等行業。比如特斯拉已準備向所有新能源汽車品牌開放充電樁服務,進而搶占充電樁市場份額;馬斯克甚至表示要研發熱泵技術,以便在未來取代家庭及工廠的空調系統。
目前,無論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是儲能、充電樁行業都已進入更加激烈的競爭中,因此馬斯克的這些新野心能否及時和順利落地,將成為特斯拉能否在這些行業中占據優勢的關鍵因素。
1、低價車雖未發布,但搶份額的野心顯露無疑
低價版新車型雖然沒有亮相,但特斯拉在車輛業務上的新動作,同樣值得關注。
介紹汽車業務環節一開始,馬斯克表示未來特斯拉會力圖簡化車輛結構,讓整車車型的重量減少12%,同時實現每45秒生產一輛汽車、單車制造成本也可以實現下降1000美元。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新一代車型平臺的支持。
按照特斯拉介紹,新一代車型平臺通過統一采用更輕巧的48v的低壓系統,簡化線束分布、減少線束數量,減少控制器數量,減少75%的碳化硅晶體管等,來實現減重目標。
為了進一步降低車內電子設備的復雜性,特斯拉還宣布,其下一代車型平臺中的永磁電機將完全不使用稀土材料。目前美國稀土供應不足、主要依賴進口,且稀土價格不低,據財聯社報道,稀土材料在電機成本中約占3成以上,是最大的部分。
稀土元素的舍去,也會提高特斯拉對其供應鏈的整合控制,降低生產成本。特斯拉稱,在提高傳統系統效率的基礎上,2017-2022年期間新Model 3驅動模塊的稀土使用量已被減少了25%,現有電機中,三種稀土元素分別使用了500g、10g和10g。
生產工藝方面,特斯拉則開創了新的作業流程,將原先沖壓、焊裝、涂裝、總裝這四個工藝流程打散重組。
簡單說,在特斯拉CTC電池底盤壓鑄一體化技術的基礎上,工廠得以將車輛分為前部、后部、車底(電池)、左右側面和“四門兩蓋”這幾個模塊,前三個模塊可直接組裝,后兩則需要沖壓和涂裝,分別走兩套生產流程。這兩條流程完全可以同時“并行式”進行。
當未來工廠加入更多的機器人輔助,這兩條生產流程可以得以更有效率的進行,進而加快單車生產的節奏。簡而概之,特斯拉想讓汽車組裝變成一個由(機器人)拼樂高似的環節,以減少40%的工廠占地面積,進而減少50%的生產成本。
特斯拉的創新拼裝流程,截圖自投資者日直播
為了讓投資人對此計劃信服,特斯拉還公布了更加細節的效率數字:截至2022年,Model 3的電驅單元累計減重 20%,中控屏也成功減重12%,能耗也降低了33%,整體降本超過30%。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此番關于極簡、極致規?;a工藝的介紹和強調,發生在2023年消費者購車需求相對疲軟、而其他新能源玩家開始新一輪淘汰賽的背景下。
特斯拉的態度顯而易見——以前是供應影響銷量,而產能跟上后,特斯拉會進一步加強自身在行業中的優勢地位。
通過新車型平臺的布局,特斯拉不僅有可能在未來穩住現已超出20%的毛利率,還有可能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該品牌也在成本降低的基礎上,有能力在未來繼續降低已上市產品的售價,進而讓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再次被卷入全球的價格戰中。
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該款車在過去4年里從32.8萬元降至22.99萬元;2023年伊始高達3.6萬元的降價,則直接把特斯拉汽車的購入門檻拉低至20萬元上下的關口。國內主打10-20萬元價位B級車賽道的新能源車企,如比亞迪、小鵬等車企均已受到沖擊。
即便沒有空間實現降價,基于這一新車型平臺,特斯拉在未來很有可能會直接推出售價2.5萬美元左右的新款車,進而在15-20萬元的中低端市場中與小鵬、比亞迪和奇瑞等車企的產品正面抗衡。
除了在產品、生產和成本方面搶車企的生意之外,對于目前眾多車企已下場布局的充電樁行業,特斯拉也不想錯過。
上月,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馬斯克宣布位于北美市場全部7500個特斯拉充電站,預計將于明年底前全部對外開放,供市場上所有電動車品牌使用。
特斯拉超充樁在美國的分布情況,圖源特斯拉官網
而在本次投資者日上,馬斯克介紹了最新的進展。截至上月底,其在澳大利亞和美國向其他電動品牌車輛開放了首批10個超級充電站;在歐洲,該品牌50%的超級充電樁向所有品牌電動車開放;在中國,該計劃也已進入調試階段。
這一進展公布后,在業內看來會對小鵬、廣汽埃安和比亞迪等眾多新能源車企產生威脅。因為特斯拉的充電樁已呈現一定的規模,目前,特斯拉在北美市場已布局了約7500座充電站,在中國市場也超過了1500座。
相較之下,作為在國內最早布局超充樁的小鵬,截至本月1日,自營的充電站在國內只有1018座。
在這樣的差距下,當特斯拉這些充電網絡全部放開后,或許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充不上電的新能源車企,就會去使用特斯拉的充電網絡。在這一動作下,特斯拉不僅完成了自身品牌的宣傳,同時也有可能會吸引很多非品牌消費者成為自身品牌的用戶。
就此來看,在汽車業務板塊,馬斯克雖然讓部分投資人失望了,但他對于搶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份額的野心還是顯露無疑。而這樣的野心,馬斯克還想在其他行業中落地。
2、鋰礦、機器人和自動駕駛,馬斯克都想要
特斯拉呼吁大家擁抱太陽能、并強調對大型儲能設備的需求,這一光儲結合的理念,既解決了能源的清潔性、也彌補了其不穩定性。在馬斯克看來,化石能源對環境造成了巨大負擔,以化石燃料為主體的經濟發展已不可持續,應該被徹底摒棄。
對此,特斯拉提出了“光儲結合”的計劃——布局分布式能源,改變發電廠發電、用戶購電的傳統經營模式。簡單說,用戶購買特斯拉的產品(電動汽車及充電樁)、以及太陽能電池板,就可以讓車、家庭變成一個個“虛擬電廠”,讓用戶直接參與到城市電力供給網絡中。
與此同時,特斯拉的儲能業務和太陽能業務也在持續開展中,其儲能產品Megapack已更新至第六代產品。據其介紹,目前Megapack在工業場景和住宅場景的部署量級已達到16000MWh。
特斯拉大型儲能設備Megapack,圖源特斯拉官網
與節能、儲能業務密切相關的,是動力電池業務。特斯拉在投資者日上透露的是,目前特斯拉位于內華達州的電池廠,每年可生產約37000MWh的電池,這足以支撐特斯拉電動汽車大約35%的電池需求。特斯拉希望該電池廠能以每年100000MWh的速度提升自身的電池制造能力。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特斯拉需要從更上游處尋找突破——在原生鋰資源有限、電池回收技術尚未成熟的背景下,馬斯克于投資者日上重申了提高鋰元素提純產能的必要性。
提鋰技術大多同鋰礦資源一起,掌握在上游鋰業公司手里,國內代表企業如贛鋒鋰業、天齊鋰業、鹽湖股份等。近兩年隨著在電動汽車產業鏈從上到下——鋰業公司、電池企業、整車廠商,都埋頭競購鋰礦、以穩定鋰價飆升時自身利益不受影響。
特斯拉有同樣的計劃,在投資者日上該品牌宣布德州鋰礦精煉廠破土動工這一消息,意味著特斯拉未來會直接掌握鋰礦資源、提取原料、自己生產電池。這和特斯拉一貫以來強調深入Tier 2級別管理、高度垂直整合的方針相符合。
早在2020年,特斯拉便公開了自家研發的鋰萃取工藝。不同于傳統的從鹵水中提取鋰,特斯拉開創了一種“從粘土礦物中選擇性提取鋰”的工藝,可使用食用鹽從礦石中提取鋰的工藝,該鋰提取工藝可將相關成本降低30%。
如果特斯拉德州鋰廠將這一工藝投入量產,那就繞開了贛鋒鋰業等擅長的鹽湖提鋰工藝,屬于直接向上游電池原材料商發起正面挑戰。而隨著特斯拉控制鋰礦資源,也不可避免的也會向寧德時代等電池廠商發起進攻。
自動駕駛方面,一直都是特斯拉拿來講故事的業務之一。在本次投資者日上,特斯拉強調了視覺系統(而非激光雷達)這一底層架構,并以時間為單位建模復原場景,采用高度自動的數據標注。
早在去年的“AI Day”上,馬斯克就已介紹了特斯拉在數據標注和數據訓練上的進展,憑借這一技術特斯拉可以實現更快速度的機器學習和算法迭代,一度被業內視為會對國內諸多自動駕駛企業產生一定的挑戰。
機器人業務,是特斯拉在集合汽車、自動駕駛和能源等業務的實力后延伸出的另一觸角。
Optimus機器人,截圖自發布會直播
馬斯克表示,Optimus機器人的制造可直接延續用于汽車的部件和技術,包括電器電子架構、電池包、馬達等等。定位上,特斯拉機器人則和自動駕駛FSD系統一樣,更注重與現實世界的交互,是“real-world AI”,與ChatGPT有本質不同。
馬斯克同時認為,特斯拉機器人的高度自研,是目前特斯拉優先級最高的項目。他希望以“遠低于汽車”的量產成本,生產出與人類相同數量、甚至超過的人形機器人。
基于馬斯克在機器人項目上的高度重視和認可,在業內看來這一業務或許會在未來與一些同樣做機器人業務的企業產生威脅。
其中,小米、優必選為主要的代表。前者在去年8月,發布了旗下首款人形機器人“CyberOne(鐵大)”,但距今已過去了半年之久,小米的機器人項目還和其“造車”計劃一樣隱秘不明。
而優必選作為較早涉及、押注人形機器人的企業,近些年卻被曝出長期處于高投入、高虧損、現金凈流出的狀態。據其招股書披露,優必選在2021年末的資產負債杠桿比率達到111.2%,很有可能已無法支撐起機器人項目。
基于這些信息來判斷,在業內看來特斯拉的機器人或許會在未來比小米和優必選的產品率先量產,以便提前搶占這一細分市場的份額。
從以上內容來看,馬斯克的野心不僅想進一步搶占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份額,同時也覬覦鋰礦、動力電池、人形機器人等行業的蛋糕。但馬斯克想要實現這些野心,并不容易。
3、想要搶奪多行業生意的野心,能實現嗎?
10萬億美元,很大程度上會成為馬斯克實現自己新野心的巨大“門檻”。
如上文所述,就在本次投資者日召開的同時,特斯拉的股價和市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和稀釋,這背后就體現出了投資人們對此活動的失望之情。在這一背景下,馬斯克想讓投資人為自己的野心“買單”,或許并不容易。
如果拿不到投資人的錢,馬斯克就得從自身來想辦法——特斯拉及其馬斯克旗下其他公司的現金儲備中拿走一部分錢。以特斯拉為例,該品牌2022年全年實現凈利潤為126億美元,同比2021年增長了一倍以上。
特斯拉目前雖然已經實現了盈利,但馬斯克想要用該企業的錢來支撐起他的野心,可謂是“杯水車薪”,畢竟特斯拉未來的發展還需要較大的現金儲備支持,即便全部拿出來,要湊夠10萬億美元,大概也需要100萬年的時間。
因此在資金這一門檻上,馬斯克就會遇到較大的不確定性。除此之外,馬斯克想要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行業的蛋糕,在技術等方面也不現實。
以特斯拉新車型平臺為例。雖然特斯拉宣稱要在車型上使用無需稀土的交流感應電機,但最終Model 3上市時還是選擇了永磁直流電機,并推廣至其他車型。
一方面,交流感應電機存在扭矩密度和功率密度低、體積較大等缺點;另一方面,據財聯社報道,數位新能源車企技術部負責人表示,從綜合性能來看,目前如果不用稀土,勢必會影響新能源汽車整車續航。
這就意味著,特斯拉的新車型平臺有可能無法在近些年實現落地,更不要說與“蔚小理”、比亞迪等車企搶市場了。畢竟目前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到更加激烈的淘汰賽中,無法及時推出新平臺和新產品,就無法保證能在這樣的戰場中占據優勢。
自動駕駛,成為與特斯拉產品深度綁定的業務之一。但就近些年的情況來看,卻一直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巨大監管壓力。近期,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甚至要求特斯拉暫停在北美地區激活新的FSD測試版軟件,原因是存在黃燈通行的安全隱患。這一細節“缺陷”預計將影響到36萬多名車主。
特斯拉自動駕駛操作示意,圖源特斯拉官網
基于此,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業內人士以及政府機構,對于特斯拉自動駕駛方面的能力都處于不認可和懷疑的態度中,完全自動駕駛落地的時間也并不可知,因此特斯拉想要對自動駕駛行業產生威脅,屬實很難。
在超充網絡的推廣上,特斯拉則會面臨統一接口、統一汽車快速充電標準的挑戰,很難能實現憑自身實力,來統治這一行業的目標。連線出行曾在《除了拼銷量,還要搶充電網絡,特斯拉、蔚來們的“補能暗戰”》一文中進行過詳細闡述。
類似的困境也出現在特斯拉能源業務中。特斯拉將全球儲能容量擴大至240TWh的計劃,需要重度依賴另一種金屬元素——鎳。雖然馬斯克聲稱,鎳在全球儲量非常巨大、“完全能做到”,但其鎳礦開采進度和電池生產計劃卻遲遲不見落地。
早在2022年,CNBC便報道稱,特斯拉和印尼的鎳礦開采企業簽訂了價值50億美元的合同,特斯拉的下一座超級工廠或即落地印尼。2023年2月,路透社報道又進一步指出,印尼政府已為特斯拉在地建廠提供了包括稅收減免、電車購買補貼和鎳礦開采等在內的系列激勵措施。不過,特斯拉這一工廠還未有新的進展。
馬斯克與印尼政府開啟談判,圖源印尼政府官員Luhut Pandjaitan的社交平臺
在印尼之前,馬斯克曾出于鋼鐵資源豐富的考量,計劃在印度建廠。然而在經歷長達2年的考察和談判之后,他還是放棄了。印度本身孱弱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僅1%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和數量稀少的充電基礎設施,或許會讓特斯拉面臨更高的生產成本和更狹窄的電車市場。
綜上分析,可以看到馬斯克想要從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自動駕駛等諸多行業中搶蛋糕,甚至實現他口中“讓地球走向完全可持續能源之路”的目標,還需要解決諸多的挑戰和困難。
這其中,最難的或許就是讓所有人相信他這一切的計劃,而他想要做到這點也不難,只要腳踏實地地落地一些業務和動作,而不是在一切都沒有時就憑空“畫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