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媒科技評論
繼去年年底吉利汽車宣布收購魅族手機,正式進軍手機行業后,扎進“汽車圈”的車企似乎又多了一員。
據媒體報道,近來蔚來也有意開始“造手機”,并邀請原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加盟,負責牽頭蔚來手機業務。
對此,蔚來回應稱,目前沒有可供披露的信息,有進一步消息將和大家溝通。雖然沒有正式“官宣”,但模棱兩可的語氣不禁更引人遐想。
車企扎進手機圈
雖然蔚來并沒有“官宣”,但在招聘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蔚來正在積極招聘無線測試工程師、通信測試工程師、車機互聯產品等方面的人才,部分崗位需求中都提到了手機、Android測試等與手機開發相關的需求。
有媒體透露,蔚來“做手機”這一項目早于去年年中就開始成立,甚至早于小米宣布造車,目前該項目已經處于最開始的調試階段。
到底蔚來是否真的要下場“做手機”,我們可以再給點時間來驗證,但在此之前,已有吉利明確入局手機行業,馬斯克也曾暗示有意進軍手機行業,車企紛紛跨界移動終端,恐怕就不止是想“賣手機”那么簡單了。
關于這一點,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就曾表示,未來跨界打造用戶生態鏈已成大趨勢,手機可以連接車聯網、衛星互聯網,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因此,希望智能手機項目能和汽車智能化戰略達成緊密合作。
而吉利李書福的這個想法,恐怕也是其它車企的想法,它們紛紛下場“造手機”,盯上的正是移動終端背后的“互聯”。
新能源汽車市場當前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階段,但競爭狀況也異常激烈,各大車企除了在“造車能力”上下功夫之外,車機系統和智能化程度也是“內卷”的一部分。
對新能源汽車來說,手機毫無疑問已經成為現階段最主要的終端入口,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手機與車機系統之間的聯系將會越來越深,人-車-機之間的聯動也會更加頻密。
為此,車企通過“造手機”來打造自己的“智能物聯網”,正如小米積極發展自己的Alot版圖一樣,盡早開發和占領更多的智能終端,車企所織造的這張“物聯網”才會更龐大。因此,吉利和蔚來想盡早將手機這一移動終端的入口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難理解了。
再者,對車企來說,正是由于手機和車機之間是互聯互通的,因此,做手機的部分成果也可以轉化到智能汽車中。
比如,和車機完全匹配的智能手機,可以幫助優化車主使用車機系統的體驗,解決卡頓、延遲等問題;另外,也能更好幫助車企收集汽車駕駛的相關數據,幫助完善智能駕駛系統。
最后,同時擁有手機和智能汽車的車企,也能同時交換不同的用戶,將車主用戶轉化到手機上,或者手機用戶轉發到汽車之上,實現流量的“雙贏”。
所以,為何越來越多車企在手機市場中“湊熱鬧”,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一旦手機和智能汽車之間的鏈接跑通,對車企加快智能化的進程來說,是大有幫助的,即便不親自下場“造手機”,車企也有可能通過和其它手機企業深度合作,來加強這一塊的業務能力。
資金壓力不小
盡管對所有車企來說,下場“造手機”一事似乎有著不少好處,但終究是繞不開“燒錢”這個問題。此前,吉利集團已經宣布將在手機領域投入100億元,那么蔚來又打算投入多少錢呢?
2月28日,蔚來剛剛宣布已通過香港交易所聆訊,并即將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蔚來表示:“公司2021年三季度末現金儲備約470億人民幣,目前擁有充足的現金儲備,短期內沒有迫切的融資需求?!?/p>
從現金儲備來看,蔚來似乎不差錢,但問題是,蔚來能否“燒得起錢”?
2021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迎來爆發,“蔚小理”三大造車新勢力在交付量上均迎來了翻倍增長,但銷量一直在“蔚小理”領先的蔚來,卻在去年丟掉了“銷冠”的位置。
去年7月,蔚來的交付量首次被小鵬、理想超越,接下來,蔚來的銷量均不太穩定,從全年數據來看,蔚來、理想、小鵬分別交付91429輛、90491輛和98155輛,蔚來屈居第二。
到了今年2月,蔚來的交付量進一步下降,不僅落后于小鵬、理想,甚至還被哪吒汽車超越。
產能跟不上和產品研發是導致蔚來掉隊的兩個原因。一方面,由于缺芯問題,導致蔚來的代工廠江淮基地只有每月1萬臺左右的產能,“供不應銷”導致蔚來的交付量一再下跌。
另一方面,一直強調高端化的蔚來,卻一直拿不出一款能夠點燃市場的產品,除了蔚來的粉絲圈之外,不少車主均認為蔚來的質量和價格并不成正比。
也因為如此,在銷量持續下跌的前提下,基于高端化圈層營銷策略,蔚來還要持續拿出大量的營銷投入,據招股書顯示,蔚來在2021年前三季度的營收雖然同比增加,整體虧損幅度也同比收窄,但蔚來仍未能走出虧損這個泥沼,且在第三季度其凈虧損為8.35億元,同比增長4.9%。
在自身尚未能“自給自足”的前提下,此時進軍手機市場,蔚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車企造手機走向何方?
那么,蔚來的下一步將怎么走?目前來看,相較于吉利集團通過收購魅族來跨界手機行業這一路徑,蔚來很可能選擇自主研發這一路徑,畢竟蔚來已經開始招兵買馬了。
再者,當前的手機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即使蔚來有意收購,恐怕也沒有哪個手機巨頭愿意委身于蔚來,因此,蔚來恐怕就只剩下邊造車、邊造手機這條路了。
但從0開始造手機,這筆投入恐怕不比收購手機企業來得少。以華為為例,華為董事余承東曾在P30系列發布會上透露,華為2018年在手機業務上的研發費用就高達400億元人民幣。
而且,對一眾車企來說,造手機不難,賣手機才難。一方面,目前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市場規模正在逐年遞減,且如蘋果等手機巨頭的市占率已經遙遙領先。
另一方面,當前的消費者需要的已不僅是一臺具有智能系統的手機,車企“造手機”的同時,還要考慮系統UI、外觀設計等使用體驗,以及銷售渠道、營銷推廣等銷售問題。畢竟,車企總不能以“買車送手機”這樣的方式來實現銷量增長吧。
所以,蔚來要下場“造手機”,恐怕也要在手機市場里尋找細分賽道才行,畢竟,能成為終端入口的設備很多,比如手表、相機等,雖然使用頻次不及手機,但也有廣泛的使用場景支撐。
而蔚來邀請原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加盟,恐怕也有意參考美圖手機的賽道。13-17年,美圖手機也曾實現高速增長,這離不開當時美圖手機精準對細分用戶群體的精準把握,而在社交視像化的當前,這一點或許也有不少的參考意義。
對蔚來,以及一眾車企來說,未來人車機互聯的趨勢已成定局,是下場造手機,還是尋求合作伙伴,恐怕都要提前布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