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是左右國際秩序的兩股力量。意識形態的力量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一直很強,以至于我們遺忘了地緣政治的影響。但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轉變。
如果深入挖掘各國意識形態的共同性,我們會發現兩種不同的時態觀:進步的時態觀和輪回的時態觀。前者認為,時間是不斷向前推演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在進步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后者則認為,世界從未變化過,它只不過是以不同的形式重復同樣的邏輯。這也是現在普遍流行的一種時態觀,因為每一個國家都希望再次偉大起來。
換句話說,二戰后一度占據主導的意識形態——自由主義、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出問題了,強權民主開始流行。強權民主是輪回時態觀的忠實信徒。當1%的人越來越富,而99%的人越來越貧窮的時候,自由民主也就在民眾中間失去了市場。他們重新選擇了強權民主。意識形態出了問題,地緣政治的幽靈又回來了。
強權民主之下,國家與國家之間是一種強弱對抗的關系,而帶給我們的則是一個統治與被統治的問題。事實上,中國企業從沒有統治過商業鏈中其它國家的企業,反而長期受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認為競爭是天然的、應該的和必需的。但在當今的國際社會,游戲已經變了。今天的游戲不再是關于競爭,而是關于統治。這是中國企業家不熟悉的新局面。
因此,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的新局面,了解這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當今世界。
實際上,中國企業正面臨一個激蕩的環境,其特征如下:
1、世界強者大都奉行輪回的時態觀,想讓自己的國家重新強大起來;
2、不滿現狀的競爭者擁有挑戰現有秩序的力量;
3、對于未來秩序沒有統一看法,每一個利益相關者都不害怕用強制的手段來追求統治地位;
4、輸出混亂是建立本系統秩序的快捷方式,特朗普是最典型的執行者。
中國企業為什么要關注地緣政治?
重返地緣政治,表面上看是為了占據有利的地形獲取資源來生存和發展,來建立霸權地位。但深入分析,地緣政治表現出來的更多是文化心理、民族心理和民粹主義的內涵。中國企業如要走上世界舞臺,這些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內容。
當環境穩定、規則清晰的時候,企業在做商業判斷時首先要考慮的是產品和服務;但當環境極其不穩定的時候,企業首先要考慮的是判斷環境,然后才是產業、能力、市場以及產品和服務。在當今這個環境已經出現根本性變化的世界,我們必須要思考地緣政治和全球格局。
更糟糕的是,誰也不知道未來環境還會如何變化。不過中國企業家可以從以下幾個因素進行考慮:
①現實主義——一切向利益看齊;②技術主導——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顛覆性技術也會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影響市場的形成狀況;③氣候;④國族文化——文化認同不再是意識形態的認同,因為沒有烏托邦(如果意識形態是維持和解釋現有秩序的系統思想,那么烏托邦就是挑戰現有秩序描繪未來秩序的系統思想),人們對文化的身份更加依賴;⑤自由主義——可能會卷土重來;⑥馬列主義;⑦民粹主義。
中國企業面臨哪些地緣政治風險?
這是很多中國企業家關心的問題。我將從風險因素和“三角關系”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風險因素
Illiberal Democracy(非自由的民主)——目前西方盛行的民主潮流,這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必須要關注的一個風險因素。
Insecurity(不安全)——小國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比如波蘭國歌里唱道:“波蘭,波蘭,我們至今沒有被滅亡。”這種強烈的不安全心態在這些小國家之中是歷史性的存在。中國企業假如想要打開這些國家的市場,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
Identity of culture(文化認同)——人們對自身文化心理身份的認同越強烈,就會本能排斥大國文化的進入。
Ideological vacancy(意識形態空缺)——由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民主制度三大重要元素塑造的意識形態出問題了,但能夠替代它的意識形態還沒有出現。
Information warfare(信息戰)——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打響。
“三角關系”
無論是否從事國際業務,中國企業面臨的風險往往是在這些三角關系中。
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美、中、俄是一個大三角關系,它隨著以下幾個小三角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美國的問題是制度資本嚴重透支;中國的問題在于,雖然已經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地位,但還沒有確定既符合中國利益又能夠統治全球的思想地位;俄羅斯的問題是普京離任后會怎樣。
英國、法國和德國:共同威脅是連接三國的紐帶。下一個共同威脅是什么?是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是難民問題,是和中國之間的關系,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受到破壞?當達成共識后,三國之間的互動關系、資源分配以及和大三角之間的關系都會跟著改變。
伊朗、沙特和以色列:這三個國家都在外面尋找“老大”的支持,也就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沒有“老大”的支持這個三角關系很難穩定。目前沙特已經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中國、印度和東盟:中國和印度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當然,中國更具優勢,因為握著雅魯藏布江上游水系的命脈。
中國、韓國/朝鮮和日本:有矛盾沖突,但更有共同利益。
土耳其、歐盟和阿拉伯國家:土耳其雖然是北約會員,但一心想要加入歐盟,可8000萬伊斯蘭人口成了阻礙。這讓土耳其的心態變得非常復雜。
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六個“秘訣”
1、利用數字全球化增加網絡交易的比例。
2、深入了解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與當地的關鍵少數結盟。
3、與本土企業文化互滲。企業文化不分你我,而是共同創造。
4、推廣從利益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不斷尋找意識形態的感召力。
5、對關鍵資源區制定輸得起的行動策略。例如,你必須要在某個原材料產地采取行動,但那里有巨大的風險,你必須要做好虧損的準備。
6、把國際冒險性納入人才激勵機制,向重要的市場輸送青年志愿團體,從重要的市場招募總部人才。
請你這樣構建全球思想力
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家該如何構建全球思想力呢?也許以下這12個方面能帶給你啟發:
1、對異域文化要富有好奇心,避免用中國的文化態度去看待。
2、能夠置身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情景之下去思考問題。
3、可以接受暫時沒有定論的決策討論,沒有結論。
4、不排斥多樣化的商業行為和建議。
5、承認并容納必要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6、保持國際市場擴展的傾向策略目標。
7、要有5到10年的長期打算。
8、儲備有國際化能力的人才。
9、有公司國際事務的意識和組織安排。
10、有具體的聯盟在地企業共同發展的方式。
11、能夠看到全球社會問題與商業機會和挑戰之間的直接關系。
12、用情景分析的方式和方法幫助思考。
(本文作者鮑勇劍是加拿大萊橋大學迪隆商學院終身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本文為作者在復旦EMBA浙江同學會經濟論壇暨迎新晚會上的演講內容。)